得到消息之后,没有任何耽搁。立刻请丁永涛带我去了西瓦砌埠的丁寿朴家里。
一个非常朴素而又干净的二进小院。地面都是水泥铺的。出了几棵怒放的月季花,没有其他杂物。很难想到这是农村的一个院落。
当丁寿朴先生得知我是从诸城来瓦砌埠寻亲修谱的。马上跟我说:丁姓是诸城的一个大姓啊。回头捧出一本厚书,在书中找到了诸城丁姓的介绍。显然老先生一定在诸城丁氏这个题目上做了不少的功课。
对于瓦砌埠的村名,丁寿朴的解释是这边以前是个码头,以前这里交通比较闭塞,要把石头运输过来很困难,而这里砖窑瓦窑很多。就地取材用土烧瓦砌了一码头,所以叫瓦砌埠。
对于何时迁到瓦砌埠丁寿朴先生的依据是曾经有人在祖茔看到过一个石坟子的石头,上面刻着一个年号是至正。这个年号是元朝最后一个年号,而石坟子又是威海一带元朝比较有代表性的墓。所以,丁寿朴先生认定瓦砌埠丁氏是元末迁过去的。
当我问及是否知道是从哪里迁过来的。丁寿朴先生的一席话让我当时就热泪盈眶。他说:“我听一个老人说过,他已经去世了,如果活着的话也得九十多了。他告诉我咱们瓦砌埠姓丁的是从诸城县藏马山小天台迁过来的。”
诸城,藏马山,小天台!
多少祖祖辈辈生活在诸城的族亲未必都能够把这几个关键词丝毫不差的说出来,何况距离大村直线距离230公里,沿路距离300多公里之外的文登小观镇瓦砌埠呢?而这个信息除了丁寿朴老先生之外,还没有其他人知道。
在这里我们就敢认定文登小观镇瓦砌埠的丁氏就是琅琊丁氏的后人。
现在还有一个障碍就是是迁徙年代。对于元末迁至瓦砌埠的说法,我跟原君先生也通过电话进行了沟通。我们俩共同认为有人曾经在祖茔里面看到至正年号的石坟子的石头,不能确认一定是瓦砌埠丁氏祖先留下来的。再就是从元末至正年间到现在已经接近700年,瓦砌埠最高辈分在17世,最小辈分也是在24世。显然也有一定的差异。而对于诸城藏马山小天台的传说这个应该可以肯定。
瓦砌埠,丁家大村,现在因为有着共同的血脉已经紧紧的连在一起。虽然我们现在无法确认是哪位世祖迁至瓦砌埠。但我们已经确认,我们就是一家人。
附件
瓦砌埠丁氏宗谱资料
丁俊 丁演成 丁彦成
丁子政 丁珂用 丁三公
丁斌 丁守中 丁显中 丁道友
丁世深 丁全 丁士刚 丁士简 丁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