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世已近四个世纪的柱史丁公石祠,坐落在山东省五莲县境内的九仙山下。它是一座活的物证,它佐书证、史证,证明《金瓶梅》是明代山东诸城人丁惟宁在其父丁纯“遗书”的基础上,存耗近二十年心血,像善于锻铁的匠人那样,经过千锤百炼,著述而成的一部不朽的世情小说。丁惟宁死后八年,由他的儿子丁耀亢去苏州审稿、题跋、正式刊印行世。柱史丁公石祠文献清晰而又翔实地记述了这其中的全部过程。
一、三降尘世的故事提供了作者信息
《金瓶梅》第一百回,全书卷之将终之时,作者突然插入了“三降尘寰人不识,倏然飞过岱东峰”的诗句。何为三降尘寰?《续金瓶梅》第六十二回,也是在全书即将收尾的时候,作者丁耀亢也突然插入了神仙丁令威三次转世的故事。即一转为朱顶雪衣的白鹤;二转为善于锻铁的匠人,自称丁野鹤、紫阳道人;三转为明末东海人,也自称丁野鹤、紫阳道人。这就是三降尘寰的注脚。为便于研究,让我们将这段故事照录如下:再讲一段仙家因果,一脉相传,在五百年前的精气,如投胎合体一般,岂不奇怪。当初东汉年间,辽东三韩地方,有一邑名鹤野县,出了一个神仙。在华表庄,名丁令威,学道云游在外,久不回乡。到了晋末,南北朝大乱,辽东为乌桓所据,杀亡大半,人烟稀少。忽然华表石柱上,有三丈余高,落下一只朱顶雪衣的仙鹤来,终日不去,引得左近人去观看,他也不飞不起。那些俗子村夫,还将砖石弓矢去伤他的,他安然不动,那砖石弓矢也不能近他,人人敬他是仙人托化,来此度人。果然到了八月中秋,半夜子时,长唳一声,化一道人歌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向街头大叫,说:“五百年后,我在西湖坐化。”后来南宋孝宗末年,临安西湖有一匠人善于锻铁,自称为丁野鹤。弃家修行,至六十三岁,向吴山顶上结一草庵,自称紫阳道人。庵门外有一铁鹤,时有群儿相戏,说谁能使铁鹤飞去就是神仙。只见丁道人从旁说“我要骑他上天,等我叫他先飞,我自骑去。”因将手一挥,那铁鹤即时起舞,空中回旋不去。丁道人却向庵中沐浴一毕,留诗曰:“懒散六十三,妙用无人识。顺逆两相忘,虚空镇常寂。”书毕,盘足而化。群儿见丁道人骑鹤过江去了。至今紫阳庵有丁仙遗身塑像,又留下遗言说:“五百年后,又有一人,名丁野鹤,是我后身,来此相访。”后至明末,果有东海一人,名姓相同,来此罢官而去,自称紫阳道人。未知是否,且听下回分解。诗曰:
坐见前身与后身,身身相见已成尘。
亦知华表空留语,何待西湖始问津。
丁固松风终是梦,令威鹤背未为真。
还如葛井寻圆泽,五百年来共一人。
与这段故事相对应的,还有《卷终·丁紫阳鹤化前身》图一帧,亦颇富寓意。对于这段故事,黄霖先生在《齐鲁书社》一九八八年版《金瓶梅续书三种》所题前言中说:“翻至小说第六十二回,作者根据《搜神后记》中丁令威的故事和自己的切身遭际,虚构改编成一个三次转世的故事:......。这段故事不但较为露骨地寄寓了作者的民族情绪,而且为研究作者本身提供了信息。鲁迅先生首先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据此解开了作者之谜,指出紫阳道人即是丁耀亢,此书当成于清初,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鲁迅先生并没有完全解开三降尘世之谜。他只是认定丁耀亢是后一个紫阳道人,即第三次转世的那位明末的东海人。他在《明之人情小说》中是这样说的:“《续金瓶梅》前后集六十四回,题‘紫阳道人编’。自言东汉时辽东三韩有仙人丁令威,后五百年而临安西湖有仙人丁野鹤,临化遗言,说‘五百年后又有一人名丁野鹤,是我后身,来此相访。’后至明末,果是东海一人,名姓相同,来此罢官而去,自称紫阳道人(六十二回)。……则《续金瓶梅》当成于清初,而丁耀亢即其撰人矣。耀亢字西生,号野鹤,山东诸城人,弱冠为诸生,走江南与诸书士联文社,既归,郁郁不得志,作《天史》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