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三降尘世之谜

[日期:2010-02-25] 来源:  作者:丁其伟,金亮鹏 [字体: ]
    七、《金瓶梅》方言多元化释疑《金瓶梅》运用了大量带有地域特征的语言。欣欣子序即指出书中“语涉俚俗”。明代沈德符觉得第五十三至五十七回“时作吴语”,而认为是他人另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郑振铎先生在《谈〈金瓶梅词话〉》中说:“但我们只要读《金瓶梅》一过,便知其必出于山东人之手。那末许多的山东土白,决不是江南人所得措手其间的。”到了八十年代,朱星先生在《〈金瓶梅〉的词汇、语汇札记》中说:“因为故事产生在山东清河县,所以对话中有些山东方言,但不全是。”“《金瓶梅》中有些方言词并非纯山东话,如达达,吴方言中也有。常州人说爹爹(tiatia),宜兴县人说tata,即达达。可知常州人宜兴人所说都是爹爹的转音(苏州人叫父亲同常州)”而中国《金瓶梅》学会副会长黄霖先生在《〈金瓶梅〉作者屠隆考》中更进一步,认为作者“努力装着写山东的一套,但结果还是不自觉地露出了南方的痕迹。”不仅如此,还有学者认为《金瓶梅》方言中也可以找出山西话、河北话。何以如此!笔者认为,这与《金瓶梅》方言具有多元性有关。丁惟宁是山东诸城人。他用方言著作《金瓶梅》,说的是诸城话、鲁东南一带的话。而鲁东南方言是南北、东西方言交融的产物,是移民文化的结晶。前文中已经指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今浙江一带)人就占领鲁东南达百年之久,形成南北语言的第一次交融。如果说即是到明代,这也已经很久远了,那么,明代洪武、永乐年间的两次大移民,则是形成独特的鲁东南方言的根本原因。《明史·食货志》及《诸城县志》、《五莲县地名志》记载,明初曾从山西洪洞县、江苏海州向诸城(含今五莲县、胶南市大部地区)一带大量移民。《食货志》载:“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太祖采其议,迁山西泽潞民於河北。后屡徙浙西及山西民於滁和北平、山东、河南;又徙登、莱、青民於东昌、兖州;又徙直隶、浙江民二万户於京师,充仓脚夫。太祖时徙民最多。”《五莲县地名志》记述了当今全县634个村庄的概况。据粗略统计,这些村中,能考证为明代以前保留下来的村庄只有30余个,而属明初移民立村的却有217个!其中,山西洪洞县移民立村60个;江苏(明时直属南京)海州移民立村134个;浙江处州龙泉县移民立村4个;另外还有从安徽、直隶枣强、山东登莱等地移民立村19个。其余村庄,则多是明以后由原有村庄分徙而立。今五莲的情况大体反映了当时诸城一带的概况。造成这种大移民的原因,是元末的残酷战争。鲁东南历来为战略要地,齐长城就从今五莲县、诸城市、胶南市境内穿过。元末战争这里成了重要战场,以致人民流离失所,十室九空。大量移民的迁入,其语言、生活习俗等与早先当地的语言、生活习俗产生交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鲁东南方言。大移民至《金瓶梅》成书的万历中期,时间不过二百年,到丁惟宁出生的嘉靖二十一年,也就一百五、六十年。而丁惟宁又是南方海州移民的第七代。《琅琊天台丁氏家乘》记载,元朝末年,武昌府武昌县人丁兴随朱元璋起事,明朝开国后被封为东海千户,他移家海州城南街。其长子丁贯荫百户,次子丁推则成了海州移民。他移居诸城县藏马天台山东麓(今胶南市大村镇),成为诸城丁氏一世祖。至丁纯、丁惟宁仅是六世、七世。习俗自不必论,丁惟宁的语言中保留一些南方的痕迹自然是正常的。另外,丁惟宁二十三岁考中进士,先后在直隶(河北)、山西、江西、湖广等地做官二十多年,口语中混杂一些鲁东南以外的方言又有何奇怪!《金瓶梅》语言以山东方言为主,又能找出其它方言的痕迹,这只能从另一个侧面证明《金瓶梅》的作者是丁惟宁。而认为一部用方言写成的一百回的长篇巨著,其作者竟然努力装着写别地的方言,实在有点儿天方夜谭。八、柱史丁公祠文献是丁惟宁创作《金瓶梅》的铁证柱史丁公祠文献丰富多采。它多角度地反映了《金瓶梅》的创作历程,并表明《金瓶梅》的创作地在九仙山,在“草庐”旁筑建的石室堪称创作室。石室历经近四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遭遇多少天灾人祸,但却奇迹般的存留了下来。公元1668年,即清康熙七年,这里曾发生七级以上地震。乾隆《诸城县志. 总纪》记载:“戊申七年夏六月甲申(二十一日)地震,声如迅雷,城郭庐舍尽坏,压死二千七百余人。”《丁野鹤(丁耀亢)诗抄. 听山亭草》所收丁耀亢的《自橡山入九仙,山崩塞路,峰石多裂,同诸僧露宿山顶》诗:“龙去山犹响,鳌潜地尚虚。人民猿鹤化,城郭海桑余。谷鸟空啼树,林僧失定居。蚕从无路上,露宿白云墟。石壁纷如剪,灵峰势若翻。阳乌藏黑海,阴火战空原。崖覆楼将坠,泉枯水亦浑。地车鸣未已,三徙度朝昏。”更形象地记述了这次大地震。这是一场真正的浩劫,但石祠未倒。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军阀混战,这里亦未曾幸免。石祠最重要的文献——董其昌的题词碑,据石祠所在的丁家楼子村民以及周边村民、特别是丁家人传说,是被一位姓张的副官掠走的。下落如何,无从考证。文革时期,红卫兵用牛拉仰止坊不倒,又准备了炸药,打算连石祠一起炸掉。幸王姓老支书得知消息,乘夜在石祠上下涂满“毛主席万岁”等标语,才得一幸存。石祠的存在,为我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证据。它是一个不可磨灭的、活的证物。石祠题词不仅多角度地证明《金瓶梅》的作者是丁惟宁,而且较为详细地记述了《金瓶梅》的创作历程、创作背景,介绍了作者丁惟宁的生平。这些题词是十分珍贵的文献、是铮铮的证言。石祠门眉刻张凤翼的“柱史丁公祠”五个大字。室内嵌石碑九方,北墙正中为王穉登的“羲黄上人”匾额。其余八块碑分别刻文、记、诗词等,录于下,供有兴趣者研究。所作注释仅供参考。正堂北墙右侧碑:柱史丁公石祠记九仙山之阳,望之皑然如银阕,隐映万树中者,丁公祠也。丁公起家进士,为邑令,为柱下史,为藩臬大夫,皆有声。所至,民歌咏之。性肮脏,⑴不能与世俯仰。年四十以事免,⑵居家,遂不复起;又二十余年卒。卒之明年,伯子乃迎主⑶于此。宾从如云拜祠下,低回不能去。田夫村妪时时过而膜拜焉。呜呼!此亦足以概公之为人矣!公之殁也,舆人⑷慕焉、颂焉,为之纪德,勒之贞珉。⑸公之不朽,不在高山、丹楹⑹、刻桷,⑺实藏衣冠。祠何为者于斯?嘻,公志也。公亭亭有物外之致,平居课儿外,无所事事,日与客啸咏往来于墅中。及得此山,大乐之。凡旬日一至,至辄留,昼息树下,夜宿草庐,扶杖逍遥于烟水之间,曰:“是何必喊羲皇上人!⑻歌于斯,哭于斯,又岂不是吾所耶?” 伯子逆探公意,因伐石作室。既成,公来觞客于此,笑曰:“是我司空庐。”⑼是时,公阴欲兆焉,⑽后以法⑾不得葬。遂袝于缹阡。⑿而缀重⒀于此,遂为祠。呜呼!伯子可谓善承公志矣。室三楹,中室,⒁负幄张帟 ,肃然如生。凡游者必造焉。稽首凭吊,慨然想见其人。顶礼之众,几与山上大士等,是又为此山增一奇也。苏子尝称“九仙奇秀不减雁荡”,以今观之,不虚也。子瞻之后,何寂寥无赏耶?至丁公,若增而高矣。情之所钟,想魂魄亦复乐游此,拟嵚崎磊落之贸,⒂山与人有前契在乎?昔尚子⒃访胜于五岳,幽赏无闻;仲生⒄乐志于闲居,曾资田宅。岂若公之不逊世而洁,不待物而适。一壑一丘⒅一时之乐,便足千古,其贤于二子远矣!惜也,不偶于时,未竟其用,孤踪逸韵,徒付之于山高而水清。臧孙有言:“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伯子乎?祠维⒆始于戊申⒇二月,阅九月而竣。凡覆者、立者、承者皆石也。视之无珍,巧若天成,识者谓当为亿千年物。而公之德又足以永之,虽与此山并存可也。公讳惟宁,字养静,世称为少滨先生。伯子耀斗,字道枢,时为邑诸生。万历四十年壬子春三月邑后学王化贞顿首拜撰并书吴郡吴尚端摹上并镌。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次 

相关新闻       三降尘世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1)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 1 楼
* 丁加华会员 发表于 2015/2/4 14:16:10
下了功夫,很有史料价值,辛苦了!
题诗一首,承先祖遗风 :
七侓
九仙山吊祖
彩霞浸染九仙山,
道骨仙踪一面悭。
海浪长拍石臼所,
春风已过穆陵关。
登堂入室龙蛇动,
驾鹤乘云笔墨闲。
三顾红尘何事了?
翻身已是烂柯间。
——诸城市大甲沟村十九世孙丁加华题诗
回复 支持 (18) 反对 (18)
热门评论
* 丁加华会员 发表于 2015/2/4 14:16:10
下了功夫,很有史料价值,辛苦了!
题诗一首,承先祖遗风 :
七侓
九仙山吊祖
彩霞浸染九仙山,
道骨仙踪一面悭。
海浪长拍石臼所,
春风已过穆陵关。
登堂入室龙蛇动,
驾鹤乘云笔墨闲。
三顾红尘何事了?
翻身已是烂柯间。
——诸城市大甲沟村十九世孙丁加华题诗
回复 支持 (18) 反对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