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山舞潍河唱,人才辈出名四方;臧王刘李丁五家,明清两代业辉煌。
诸城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名人宛若浩瀚的星汉,据业内人士考证,单以清朝为例,山东省110个县中,诸城登甲榜(即中进士)者数量名列第一,共97名。第二、第三名分别为历城96名,潍县88名。而诸城五大家族之一的丁氏家族仅明清两朝就有进士51人,举人33人,曾经出过“一门四进士”,这在全国也是一个奇迹。今天的《这里是潍坊》,我们就来说说诸城的丁氏家族。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丁氏家族的辉煌已经流逝在历史的长河中。现在的诸城城区里,已经很难寻觅到关于臧氏家族的一些痕迹。想要了解到关于这个氏族的历史,只得从诸城县志和丁氏族谱中得到一些答案。 据诸城县志记载:丁氏始祖丁兴,先世居武昌,元末丁兴以铁枪归顺明太祖,屡有战功。洪武二十四年,封淮安府海州守御,世袭百户。永乐年间,由海州迁至诸城藏马山。后移居诸城城里超然台附近。 在诸城西南门里有较大的宅第,之后在城南九仙山附近有橡槚沟别墅和“草庐”、石祠,以及丁耀亢晚年逝世的五莲山。现在分属青岛西海新区、诸城、五莲三个区县,这些地方早年都属诸城。 诸城丁氏为富有望族,大部分为明朝官员,明亡清立,丁氏为官者不多,官也不大,但文士极多。查阅资料,丁氏为官者,是由丁惟宁之父,也就是六世祖丁纯开始,以科举成名的。丁纯的出生地是丁家大村,他自幼好学。27岁就中举了,接下来却屡试不第。直至嘉靖四十一年以明经拔于乡试,初任河北巨鹿训导,后迁大名府长垣教谕。
丁氏家族绵延发展数百年,这与丁纯的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丁纯生了三个儿子,从小就对他们寄予厚望,亲自授予他们学业。付出总有回报,在丁纯的不懈努力下,他的二子丁惟宁不负众望, 于明嘉靖四十四年捷登进士,走上仕途。开启了丁氏家族的辉煌。 丁惟宁考中进士以后,先后任保定清苑知县、山西长治知县,政绩卓著,是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明隆庆六年,升任四川道监察御史。万历元年,奉诏回京,被擢拔为巡按监察御史,代天子巡守。
跟自己的父亲一样,丁惟宁也是个性情中人,为政办事雷厉风行,不畏权贵、刚直不阿。在山西长治任职时,县内有几家大户人家,平日横行霸道,作威作福,奴役百姓,官府也不敢说话。丁惟宁到任后,尽治以法,对这些大户先礼后兵,以儆效尤。他还革除了不合理的苛捐杂税,经过五年的治理,社会治安稳定,老百姓生活大有好转。因政绩好升官离任时,长治百姓万民空巷、夹道送之,后来百姓在县城内为丁惟宁立祠纪念,世代传颂。二百年后,丁惟宁的七代孙丁琰又来长治县任知县,地方父老还请他一起来拜谒丁公祠,希望他以先祖为榜样,多为群众办好事。丁琰也是不负众望,不愧祖先,任职五年,政绩卓著,受到民众赞誉,当地百姓将他们合称为“大小丁公”。
丁惟宁任职御史巡按直隶时,有一地方乡绅,是京城内相国张居正的亲戚,持势稔恶。丁惟宁刚一到任,就有数百人告状,丁惟宁将乡绅带之到公堂与告状人对质,最终乡绅服了,请求看在京城太师张居正之面,饶恕他。丁惟宁不应,并按照当时法律,将这乡绅斩首示众,因而得罪了张居正,被免职,时年32岁。张居正衰败后,皇上起用丁惟宁任郧襄兵备,结果性情耿直的他又被奸人陷害,再次被贬。 除了为官公正,丁惟宁还为子孙树立了清廉的榜样。他三次任要职,但每次回家,随带行李,仅图书衣被而已,别无长物。这次以监察御史之身份告老还乡,依旧不张扬。回家后,诸城县令派人送八百两黄金给他,他大惊不受。县令说:这是按照惯例所送,应该接受,否则,不利于后来者。丁惟宁说:我辞官回家又接受俸禄将如何做人,坚持不受。他以朴素传家,虽做过高官,但仍居草房,不避风雨,后翻盖居室时,起堂稍高,已架上梁了,他看到了,就命匠人再低一点,说:“太豪华了,无法警示子孙!
从诸城县志上来看,诸城五大家族中,丁家在仕途方面是不及其他四家的,但在书香文脉上却最具影响力。丁惟宁弱冠举于乡,刚过二十就中了进士。既是嘉靖万历年间的大名士,又有文学创作的大手笔,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著作。但他虽能诗,却不存稿,现在能见到的有诗《观海行》,《水心亭谣》,《山中即事》等等。 多年来,因《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真名疑案,使众多研究者和爱好者为之殚精竭虑,各种推断与考证异彩纷呈,近年,许多专家学者以遗存在民间鲜为人知的明代字画、方志、族谱、碑刻等文物为依据,将确凿的史实与缜密的论证有机结合,并参照了丁惟宁一生的经历,首次推出《金瓶梅》作者“丁惟宁说”,并得到学术界的认可。这也是对丁惟宁文采的一种肯定。
丁惟宁对文笔的研究深深影响了自己的子孙后代,这其中受益最大的当属五子丁耀亢。丁耀亢,字西生,号野鹤,自称紫阳道人,后又称木鸡道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大师。他弱冠为诸生,但却困于科举,郁郁不得志。明末李自成举义,他的弟弟丁耀心、侄子丁大谷守诸城,城破被害。家产被豪强所据,多次去官府告状,终于收回田产,但家景已破落不堪。明亡清立,局势不定,豪强欺凌,他于顺治四年入京师,以顺天籍拔贡,当了镶黄白旗的教习,归里后居于橡家沟,著书、赋诗,与文士刘子羽、李澄中、等人结社赋诗自娱。 除了喜欢舞文弄墨,受家风影响的丁耀亢也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隐居相家沟以后,丁耀亢兴办了学堂,亲自担任授学师父,教授族内的子孙。
因为国破家亡的缘故,丁耀亢是及其反感清朝廷的,也数次在诗文书画中抒发自己的情绪,从而招来了祸端。 丁氏家族从根本上是不满于清王朝,后代虽有不少为官者,但均为低级地方官,据不完全统计,丁氏家族京官不多,知府七人,知县十一人,教谕十人,其他五人,文士十余人,翰林多人。上述诸官大部分半途而归。。 到了清朝末年,丁氏家族又迎来了一个短暂的辉煌期。这个辉煌期的引领者是丁昌燕。他是诸城丁氏家族的最后一个进士,先后出任大竹县知县,两江总督,军机处主事。光绪二十三年,父亲去世,奉准丁忧回籍。到了宣统二年,被重新启用,任烟台道员。次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参与了推翻帝制,任诸城团防团长兼防御会会长。民国二十五年五月,伪满洲国内阁郑孝胥遣专使邀请他出山,被丁昌燕断然拒绝。
民国初年,丁昌燕既有政治势力,又有经济实力,全县三十三乡的乡长大都受他的指挥。丁家是当地的大地主,在贾悦有土地2600亩,在桃林张家沟有大片的山场。当地人形容丁家:吃不完的贾悦粮,烧不完的张家沟。二十六年冬,日寇侵华占领诸城,丁昌燕抱病而亡,享年70岁。自此诸城丁氏家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