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四十七年,在山东青州府诸城县城南部建了一座父子牌坊,这是为纪念进士丁自劝和他的父亲丁惟荐而修建的,因为丁惟荐的三个儿子都中了进士。丁惟荐,居住在当时的诸城东南乡天台山前(今胶南市大村镇西南庄村),天台丁氏“一门三进士”的故事至今仍在人们之间流传。
说的是明朝万历年间,在丁家大村天台山前的西南庄村(当时属诸城县),有一户人家,主人叫丁惟荐,是天台丁氏七世祖,曾入私塾读过几天书,后因其叔父无故被官府羁押入牢充军发配,家道败落,未能参加科举考试,造成终生遗憾。为了使家中出个读书做官的人,既能光宗耀祖,又不受欺负,他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发誓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儿子上学读书。儿子丁自劝自小聪慧颖悟,喜欢读书。丁惟荐就托人仰脸,将儿子送入了学堂。每天,儿子放学回家,丁惟荐都要检查他一天的学业,时刻告诫他不要贪玩,一定要发愤读书,出人头地,光耀门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几次县试中,丁自劝都名列前茅。他一鼓作气,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去山东省城应试,一下子考中了举人,第二年(1604年),他又进京赶考,很顺利的联捷高中了进士。不久,朝廷任命丁自劝为山西襄陵县知县。上任时,父亲丁惟荐一再教育他,到任后,一定要做个好官,做个清官,不能欺压黎民百姓,不要学那些贪官污吏,做那些丧尽天良的丑事,败坏家族名声。丁自劝牢记家父教诲,去山西襄陵上任为官。
县内有一非常凶猛残暴的老给事,当时正在京城做官。这位给事的家人,仗着京城有人撑腰,在县内是无恶不作,整天胡作非为,无人敢对他怎么样。有一次,给事的儿子在街上又是横行霸道,竟打死了一无辜百姓,一时闹的人心惶惶,一些不法之徒,趁机作乱,一时,社会秩序大乱。
丁自劝到任后,正碰上这起案子,县内父老也都把希望放在他身上,盼望他能伸张正义,为百姓做主。县内一些老吏,背地里却劝丁自劝,不要得罪朝中显贵,睁一眼闭一眼,从轻发落算了。但是,丁自劝不怕强暴,一心要为民做主,他下令将罪犯捉捕归案,依律判决,为民除害,稳定了社会秩序,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在襄陵县,他勤恤抚民,公正执法。虽然年轻,但是办事扎实、老练,县内老百姓都说他就象是一个处世多年的老吏一样。
丁自劝因政绩突出,不断升迁,曾多次担任朝廷掌管钱粮赋税的重要职务。在任南京工部营缮司主事时,他负责督理芦田租税。有一次,皇帝的叔父福王,竟额外要求,要将整个沿江芦田的赋税粮饷划归自己,做为汤沐费,糊涂的皇帝竟然答应了。丁自劝听说这件事后,就立即上疏皇上,详细列举了如果这里做了福王的汤沐费,别的诸侯王国也会仿效,这样一来,就会大大减少国家的税收收入,会给国家带来得严重危害,也会给老百姓带来若干害处,坚决要求取消这一害国害民的无理要求。可皇帝觉得自己金口玉牙,已经答应了,不能再改口。但丁自劝仍连连上疏,据理力争,直到让皇帝收回了成命。福王听说后大怒,威胁丁自劝,声言要将他撤职严惩。丁自劝不但没被吓倒,反而亲自到了福王府上,慷慨激昂,跟福王理论,并引用了历史上若干皇亲国戚胡作非为所引起的 改朝换代之例,来说服福王。弄得福王十分沮丧,也只好作罢。丁自劝又将所追回来的田地,按照质量划分为上、中、下三等,让老百姓自愿耕种,按等级纳税,不再象以前那样,好地坏地一样缴粮,这样以来,更加公平合理,使老百姓减轻了负担,得到了很大的好处。
后来,丁自劝升为兵部车驾员外郎,又升武库郎中,不久又担任直隶保定府知府。保定地面上有很多中贵人,就是明朝皇帝非常宠信的宦官太监。这些人一时得到了皇帝的宠爱,仗势欺人,气焰嚣张,经常胡作非为,欺压百姓。丁自劝铁面无私,从不巧言令色,狠狠打击了一些坏蛋,从而也得罪了这些太监。他们就经常在皇帝面前进谗言,诬陷丁自劝,结果,丁自劝被撤消职务,罢官回家。但丁自劝办事干练,刚正不阿,不久又被皇上起用,到潞安府去任负责司法的推官,又升工部虞衡主事,榷南新税。因父亲去世,他奉旨回家守丧。服除,又补户部四川司主事,监兑苏松常镇饷。他忠于职守,严以律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终因劳累过度,于崇祯三年庚午(1630)正月十七日死在任上,终年才五十四岁。清康熙四年乙巳(1665)奉旨入乡贤祠享受祭祀。丁自劝灵柩葬丁家松园庄的北茔东北向,有碑。元配夫人张氏,例赠安人,得年四十一岁。次娶胶州赵氏,例封安人。又娶郑氏。再娶管氏,障日山管印侯女,享年八十六岁,于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九月初六日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