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丁氏,自明历清,两朝显赫。武将以大村街上旗杆底下的六世珠公最早发达,也最为著名。珠公在东南沿海奋勇抗倭,后又在西北守御口堡,抵御外敌侵犯,屡立战功,后被明朝朝廷封为招勇将军,在北京神枢营为坐营将军。
为官者,如七世惟宁公、十三世琰公,有“大小丁公”之誉,如大义凛然不畏强权的八世自权公,再如爱民如子的十二世昌平公,还有被称为“干才”的朝廷能臣十三世溎蓥公等。
为文学者,如大文学家八世耀亢公,是族之灵光,是族之骄傲,他有“诸城诗风”之谓,在戏剧界有“南李(李渔)北丁(野鹤)”之誉。今经山东大学张清吉教授等著名学者考证,明代著名的奇书《金瓶梅》,即耀亢公的父亲七世祖惟宁公所著。此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史学名家认可,并不断有文人雅士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撰文来论证。著名的文学家还有明代散曲小令著名作家六世前溪公和其子七世惟恕公。另有清末的十四世小仙公,洋洋洒洒,著作达四百三十五卷,更是著作丰富,真可谓是大作家。还有丁烈光,号南溪,十五世。增生。博学,工诗。当时的诸城知县汪封谓与他结社联吟。时人赞誉他为一邑风雅之宗。他的著作特富。有《丁南溪诗选》行于世。史载:丁烈光,性纯孝,母亲有病卧床不起时,他衣不解带,床前尽孝,整三月余。并经常跪在菩萨像前祈祷,求神保佑,乞求以身代母亲。后因病去世时,知县汪封谓亲笔勒石表其墓且系以诗,其中有“逸老更逢陶靖节,清才争说郑当时。”之句。以上事迹见于《诸城县志》。
在科场上,有八世自权公、自丰公、自玉公兄弟三人的“西南庄一门三进士”,有八世自丰公、自玉公和侄儿九世运昌公的叔侄“同科三进士”。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天台山周围,就有进士十多人,举人十八人,贡生及举荐为官者达六十九人。
而散处外地的族人中,更是簪缨接踵,名人辈出。据乾隆三十年修的《琅琊丁氏家乘》: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九月,河南归德府永城县丁氏后裔辛酉举人丁魁河;丙辰进士、蓟辽总督、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丁魁楚;庚午举人丁魁南;己末进士,兵部尚书丁启睿;癸酉举人丁启昌五人来天台始祖推公墓前祭祖归宗,说:曾记祖父传示,永城丁氏始祖是自洪武初年从山东省青州府诸城县来永城的,来时原兄弟二人,一人居永城,一人迁居鹿邑,已越数十世于兹矣。丁魁河还说,明兴以来,北祖则有东平、沾化,南祖则有永城、鹿邑、江浦之派,自江浦以南,东平以北,散处尤多,考其始,咸出天台一人。有一年,江浦派丁遂(丁未进士,云南佥事),丁明(丙辰进士,衢州知府);东平派丁乙(天启甲子解元),永城派丁魁河、丁魁楚、丁启睿、丁魁南、丁启昌等人相会在东平之阳谷镇解元丁乙家,共稽世代,历有符合,感今追昔,悲喜相持,谈宴累朝,不忍挥袂,各为诗歌,以纪之是。后来商定,由丁魁河、丁魁楚等回藏马天台祭祖,并刻碑记其事。祭祖时,当时的青州府知府洪允衡公亲自来大村天台山下主持仪式,举行了非常隆重的祭祖立碑典礼。公元一九八二年,永城丁氏后裔又携谱来大村合谱,因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没引起当时接待之人的重视,使其不果而归。
另据黄县丁氏谱载:黄县丁氏始祖也系藏马山丁氏后裔,明初由藏马山白马河逃荒迁至黄县,后代人成为黄县巨富“丁百万”。“丁百万”刚到黄县时,以作烧饼维持生计。后经营得法,家业发达。以开当铺、经营钱庄发家,成为胶东巨富。据说:“丁百万”一年的收入,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两年的赋税。因而,被人们称为黄县“丁百万”。“丁百万”以商养学,以学考官,以官护商,将“商”、“儒”、“仕”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使其家族久盛不衰。其中,从乾隆三十一年(1766)丁云鹏第一个考取进士起,至清末,共有七人考中进士,二十人考中举人,为官者三百七十八人:其中五品以上一百四十九人,从一品文官四人,从二品武官一人。丁培镒官至上书房行走、国子监祭酒,是恭亲王、孚郡王钟郡王的老师。女眷中受皇帝诰封的计三百零九人,五品以上的一百七十九人,一品诰命夫人六人。十五世丁佛言,为清末民初的著名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和书法家。曾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议员、参议院议员、总统府秘书长,曾参与起草了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他一生著作近百万言,留存书稿二十余部。《大公报》主编张继兰称其为“一代宗师”,“鲁之灵光”。另有当代的丁方明,曾任山东省副省长,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山东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两千年八月,黄县丁氏后裔丁尔政来大村寻祖追源,适逢我等族人接待,协助探察考证,确定黄县丁氏始祖就是天台丁氏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