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近代社会(1840-1919)的日照丁氏人士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从帝国主义打开了清王朝的封建大门,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的百余年间,中国被沦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日照丁氏族人也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有各个王朝的“卫士”,有为民请命的贤达人士,有“公车上书”的维新变法派,有反封建民主革命的先驱,有的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士,有的是经济建设的栋梁,有的是专家、学者等。真是人物辈出,各有千秋,人才济济,各领风骚。如:
丁守存(1812-1883),字心斋,号竹溪,晚号石涛钓叟,老四支长房十二支,十世,涛雒人。清道光乙未科进士。他历官户部主事、军机处章京、湖北督粮道、两署按察使加布政使衔。
他在求学时,除学习八股文外,还学习和钻研天文、地理、测量、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书籍。鸦片战争之际,为对付外国侵略者,他赴天津制造炮船,此举虽未成,却制出了自动启爆的地雷和火炮,为近代较早的洋务派和著名的军事科学家。时称中国的南北“二丁”之一(福建的丁拱辰,山东的丁守存)。1853-1860年到山东办理团防,在故里他设计出石雷、石炮和用碉堡战术对付太平军,其杀伤力和威胁力很大。著有《造化原理》、《火法本论》、《丙丁秘龠进程》、《筹河议》、《旷视山房全集》等。
其长子丁凤年(1834-1893)为清同治癸亥科进士。曾任河南乡试同考官,涉县等知县;次子丁麟年为清光绪壬辰科进士。号称一门父子三进士;其家有李鸿章所书“一门三进士”的匾额。
丁艮善(1829-1893),字少山,老四支长房三支,十一世,涛雒苗家村人。监生,翰林院待诏。清末著名小学家、金石学家、校仇学家、书法家,世称“山左宿学”。 ——他自幼聪颖好学,从师于本邑著名学者许瀚。他精通小学,在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都有精深独到的研究,不囿于前人之见,富有独创性。在此基础上他精研金石之学,校刊古代群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所校刊的《说文解字》极为精审,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相当的影响。他擅长书法,工隶、篆、楷书;师法历代名家,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其书不尚奇,不求怪,挺拔而隽媚,刚柔相济。现河南许昌和济南千佛山,至今尚留有他的墨迹。他著作宏富,有:《阮氏钟鼎款识校录》、《说文部首句读》、《弟子职校录》、《吕氏春秋校录》、《日省斋文集》、《篆字论语》等。
丁麟年(1870-1930),字绂臣,号幼石,又号木多 林,老四支长房十二支,十一世,涛雒人。清光绪戊子科举人,壬辰科进士。历任户部郎中,陕西兴安府知府等职。辛亥革命后由陕西弃官回里。之后,虽有就任上海道和烟台道的机会,他都不予理睬,只有在1920年,请他出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时,才满足了他一生“笃嗜金石,热爱考古,酷研篆籀,精练书法”以及收藏、金石和图书的夙愿。他出身于进士世家,才智过人。在任职期间,搜集了很多陶器、铜器、汉画、石刻等出土文物,时人谓之:“考古家公可当之”。他还为图书馆收集到珍贵图书286种,6875册;其中明刻精本较多,使馆藏更加丰富。著述主要有:《林馆吉金图录》、《 林馆丛书》、《三代名器文字拓片集录》、《 林馆钟鼎款识浅释》、《日照丁氏藏器目》、《殷周名器考证》、《出土文物分类集录》、《山左乡贤书画甄录》等。
丁汝绶(1893-1962),字紫生,号石荪,老四支长房十二支,十二世,涛雒人。著名琴师。他自幼居住北京。在中学毕业后,拜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为师;学习操琴,亦习唱京剧。他常与王又宸、刘宏声等著名京剧演员交往,在他们帮助下,琴艺造诣渐深。他曾为京剧大师梅兰芳操琴伴奏。
辛亥革命后,他离京回到日照。他见家乡演出的京剧曲谱土俗,与正宗京剧差距很大,便亲自校正改造。为此,他经常为剧团登台演奏,调谐谱调,使县内京剧一时以谱正间圆而名噪四方。他被京剧爱好者称为“操琴名师”。著有《操琴要诀》。
丁惟鲁(1871-1954),字揆野,老四支长房长支,十三世,涛雒人。清光绪辛卯科(1891)举人,戊戌科(1898)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奉调北洋襄办直隶全省学务。历任济南府知府、济西道观察使、山东东临道尹、北洋大学堂总办(校长)等职。
他参与了1895年的“公车上书”,主张维新变法,改革帝制,其政治观点与谭嗣同等人相同。民国建立后,于1913年任留日学生副总监;1915年因反对复辟帝制,被选为国民代表;1916年冬,日本在山东设立民政署,引起民愤,他和王讷赴京交涉。他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其书法攻颜,尤善小楷。晚年弃官归里,闭门读书,偶有达官贵人来访都被拒之门外。他的著作有《日本学制纂要》、《新式万国地理》、《医学管窥录》、《揆野诗集》等。丁惟晋,字象明,老四支长房长支,十三世,涛雒人。清光绪乙酉科拔贡生,朝考二等,以知县用。历任山西广灵、大同、阳曲,浙江永嘉、长兴等县知县,在任候补直隶州知州,加知府衔。他为政勤慎爱民,有“惠民之政,治民之绩……不啻以恒河沙数”之誉。广灵、永嘉两县俱为其立有生祠。在广灵县任内,值岁大饥,他请赈久而未至,为迅速拯救受灾黎民,不待呈准,即拨县库公款,并拿出私蓄,购粮急赈,为之全活者甚众。上级初怒他专擅,后查明实情,即报请嘉奖记功。永嘉县为一海口,居民五方杂处,民性颇欠淳朴;而衙中胥役,每与豪强勾结,鱼肉良善。他到任后,立即整肃内部,惩汰猾役,锄强扶弱,以安民生。一时弊绝风清,颂声洋溢。其政绩并见于沪报。著有《求德楼文稿、诗稿》。
丁汝彪(1866-1914)字孔章,老四支长房三支,十二世,苗家村人,曾任民政部咨议、山东巡警道道尹等职。
丁惟椽,字竹怡,老四支长房三支,十三世,苗家村人,民初曾任山东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