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 譜 弁 言
吾丁自太公封子伋而姓始著,後世蔓延天下者不可考。今按海州丁氏譜雲:丁氏世為荊族,居武昌縣。當元末祖諱興者,以鐵槍歸明太祖,從軍有功,洪武十三年除淮安海州衛百戶,長子貫世襲其傳至夢龍無子,嗣諸城峴襲職,次子推遠遷諸城始居東海上藏馬山之陽,其分派于四方所可知者,曰壽光,曰濰縣始遷祖諱山世襲指揮亦興子明洪武二十四年自海州遷於濰,曰日照明初始祖諱順自海州東海徙于日照黃縣丁氏始祖佚名自日照沙河鎮遷黃縣,曰萊陽。數百里而近者,曰東平,曰沾化,曰陽信;數百里而遙者,曰河南之永城、鹿邑明洪武間兄弟二人自諸城一卜居永城一卜居鹿邑;千里而近者,曰江南之常州,金陵之江浦,江右之豐城,閩中之莆田;數千里之遙者,皆有達官名閥,支流遼闊,分系莫計,譜雲如是。又按永城同宗祭諸城始祖文有雲:明興以來,北祖有諸城、東平、沾化,南祖有永城、鹿邑、江浦之派,自江浦以南,東平以北,散處又多。考其始,鹹屬一體。斯二者,言鑿鑿,確有可據。沾祖原屬荊楚,先徙薊二徙沾,譜其為沾邑之丁氏也。沾邑之丁,必始帖祖,帖墓在薊,即以帖祖為沾族之鼻祖可也。若夫哭汾陽之墓,因緣朝貴稱和靖之裔,妄附高賢心竊恥之,則吾豈敢?
九世孫 珩 謹志
注:1、“汾阳”-----指汾阳王郭子仪,五代郭崇韬哭之贻笑;
2、“和靖”-----指北宋诗人林逋,字和靖。有“梅妻鹤子”之雅。
3、红字标注者,存疑也。
重 修 宗 譜 序
余修譜之志,因循未就者十餘年。所以然者,在外之日多,而在家之日少,一難矣;即在家之日多,而接見之日少,則又難;即與族間相遇,而或匆匆難及其事;即此事矣,而或且相視為無關緊要之事,於是意隳曰:譜殆終不可修也!既而思之,非譜不可修,猶吾找庵粗烈病l妒腔虻情T敬訪,或遇途便問;或一名而數往復,或一事而三考核。自戊子初秋,及己醜孟夏,寝食于斯者又幾十月,譜於是乎粗成。庚辛二年,複加斟酌增損者,又十之三焉。且前次但略其名字耳,茲兼考其始末,各載其行,實补志傳之未備,複以鄙言為調例之,大凡參諸古義,雖前人之志未能左右,適合而仁至義別,又未見一端者,此吾修譜之志也。然餘性愚柔,成事維艱,稿凡数易,乃以天地人分訂三冊,而授之梓焉。複有志於譜者,則勿若餘之愚柔也。是為序。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孟春十世孫獻
盥沐稽首書
注:沾化族譜凡九修:一修,六世懋遜(1580年進士,授余姚知縣,吏部給事中,升工部左侍郎,正三品。)董,估計時在萬曆末;二修,康熙五十六年(1717)丁酉孟春,十世獻董;三修,道光七年(1826)丁亥四月初七,十三世丁長城(號朔屏)董;四修,咸豐八年(1858)戊午八月仲秋日,十三世長城董;五修,光緒元年(1875)歲次乙亥桃月之吉,十四世鐘書董;六修,光緒十八年壬辰荷月上浣,十四世鐘書董;七修,民國三年歲次甲寅舊曆七月下浣,十八世鑒堂董;八修,民國二十五年桃月上浣,十三世楚玫董;九修,2000年仲秋,十八世培奇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