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丁氏后裔大多为官显赫,但就文学成就而言,当首推丁惟宁第五子丁耀亢。
丁耀亢(1599~1669),字西生,号野鹤,别号紫阳道人、漆园游鷃、华表人等。60岁以后,因患眼疾,故又号木鸡道人。少年游学江南,与明进士湖广副使董其昌交往密切,并和陈古白、赵凡夫、徐暗公等江南名士组织文社。回乡后,编成《天史》10卷,为明进士太子太保工部尚书益都人钟羽正所赏识。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兵入境,丁耀亢弟侄等率部守城殉难。丁耀亢护送老母、孤侄连夜入海避难,“潜舟伏野”,亲眼目睹了清军屠城抢掠、残杀无辜的暴行。他义愤添膺,在《出劫纪略》等大量诗文中记述了这段历史。顺治四年(1647年),丁耀亢游京师,与龚鼎孳等讲论风雅,诗名大噪。京中王铎、傅掌雷、张坦公、刘正宗、龚鼎孳等著名大臣经常与丁耀亢在其住所“陆舫”相会赋诗。丁耀亢在此撰写了《陆舫诗草》5卷,一时名声益振。顺治十一年(1654年),丁耀亢赴任容城教谕,期间撰写了剧本《蚺蛇胆》和著名长篇小说《续金瓶梅》,且留下了大量诗作。后擢升惠安知县,因老母年迈有疾未能赴任。
耀亢颖悟过人,工诗善文,开一邑风雅之先,县中诸诗人皆推其为先辈。其诗作早年就颇具丰采,晚年出语更加豪迈,有“诸城诗风”之誉。他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战乱,接触了社会各阶层人物,饱尝了人世的冷暖辛酸,为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再加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洞察力,一生著述甚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主要有诗集《野鹤诗抄》、《陆舫诗草》、《椒丘诗》、《江干草》、《听山草》、《归山草》、《逍遥游》等。然而真正引起人们极大兴趣和奠定他在文学史上地位的并非是他的诗,而是他的剧作和小说。丁耀亢与著名小说戏曲家李渔(1611~1680)同时而齐名,并称“南李北丁”(李渔为浙江兰溪人)。李渔的《闲情偶寄》最早版本是1671年,比丁耀亢的《啸台偶著词例》一文要晚出22年,足见丁氏对我国戏曲创作研究之开拓精神。丁氏早于李渔以“结构”为重点,提出“十忌”、“七要”、“六反”。他的传奇剧本有《西湖扇》、《化人游》、《赤松游》、《蚺蛇胆》(即《表忠记》)、《非非梦》、《星汉槎》等13种,都是继元杂剧之后的杰出剧作,惜多已散佚。日记体集子《出劫记略》,详细记载了李自成起义后义军的一些活动情况,是研究明末农民起义极具价值的史料。小说《续金瓶梅》内容荒诞秽杂,宣扬因果报应思想,在文学界影响较大,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专门作过论述。《续金瓶梅》具有鲜明的反清复明的政治倾向,问世之后,随即在康熙四年(1665)遭到禁毁,丁耀亢因此下狱,出狱后双目失明,时年67岁。又由于书中有近似《金瓶梅》那样的性描写,以后又被列为“淫词小说”,长期遭禁。
丁耀亢生在明末清初战乱年代,著作多有“激楚之音”、“违碍语”,遭到禁毁。钦定《四库全书》只收其著作目而未收其书。由于清代“文字狱”,使这位文学巨匠被淹没、被误解,造成文学史上的“悬案”与空白。
2004年6月,胶南市大村镇成立了“丁耀亢暨龙马文化学会”,开始着手挖掘整理丁耀亢的文学作品以及藏马丁氏在几百年的文化传承中所形成的浓厚文化积淀。丁氏的文学地位及其文学作品对当地文化发展的贡献正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以丁耀亢为代表的“龙马文化”品牌一定会在当地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