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海州丁氏来龙去脉考略

[日期:2010-02-27] 来源:  作者:丁全来 [字体: ]
    避乱江陵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发,济阳丁氏举族南迁江陵避乱。江陵即今之荆州,西晋末为南郡理。周平王三十一年(前740),楚君熊通自立为楚武王,东征西讨,最后死于伐随途中。公元前689年,其子熊赀继位,是为文王。是年,楚文王为有利于对弱小诸侯国之兼并,拓展疆域,将都城从丹阳迁至战略要冲郢(即纪南城),并采用板筑法建起高大而坚固之城垣。楚文王继承乃父遗志,尚武强国,很快便灭掉息、邓、申、夔诸国,楚版图又扩。楚都郢作为楚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411年。“一鸣惊人”之楚庄王即位三年后,罢去 乐,亲理朝政,罢免、诛杀 谗者,起用忠臣良将,对内平息叛乱,励精图治,对外大举用兵,以20年时间,兼并诸侯26国,拓地3000余里,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昭王十年(前506),吴、楚柏举之战中楚师大败,吴师逼近郢都,楚昭王弃都避难,派将军宋木等坚守纪南城。吴将孙武引漳水淹纪南城,楚守军大乱,纪南城遂为吴所占。汉代此地已成为全国十大商业都会之一。东汉初,自关中或伊洛抵南阳、沿沔(汉)水、经江陵、溯湘江,乃连接南北之交通干线。东汉末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关羽率主力攻樊城,留南郡太守糜芳守荆州,孙权乘关羽远在樊城之机,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使其放松对东吴警惕,一面于闰十月命吕蒙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关羽率回救荆州未果,十一月西走麦城,十二月至临沮(远安北)中伏被杀。东汉黄巾军起义或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至东晋、十六国及后之南北朝“五胡乱中华”,使济阳丁氏被迫分爨逃亡,其中一支历尽艰辛裹在流民中逃至江陵(今荆州,时江陵乃荆州南郡理)。深究细析,尤以“永嘉之乱”所致最为可能。据葛剑雄《中国移民史》载录,以下移民记录中尤有济阳丁氏之足迹与影子:公元185年(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张角黄巾军起义,关中人大批外迁,“南出武关(今陕西商南县西南)北徙壶关(今山西长治县东南)”。山东大乱,致使今山东西部、河南之人口,被迫向南迁至今湖北江陵的荆州一带,投奔荆州牧刘表避乱。公元190年(汉献帝初平元年)董卓强行迁都长安,将洛阳及其周围数百万人口西迁,途中大量死亡,到达者仅数十万。公元192年(初平三年)董卓被杀,其余党攻入长安,后又互相攻击,造成大量死亡和外逃,致使关中“无复人迹”。数十万人东迁至今徐州一带投奔徐州刺史陶谦,一部分人出武关、经南阳迁入荆州。孙策经营江东,江淮间不少人随之南迁。此乃较有可能进入江陵动因之一。而西晋末“永嘉之乱”尤能致济阳丁氏南走江陵。西晋之前济阳丁氏郡望尚未发育成熟,况西晋末社会 较诸东汉有过之而无不及,故永嘉前丁氏尚居济阳之可能较大。请看:公元301年(永康二年、永宁元年),“八王之乱”使洛阳、长安、今河南和相邻的河北、陕西、山东、山西部分地区沦为战场,大量人口逃亡。仅聚集在荆州者达10余万户,其中部分来自中原。公元311年(晋永嘉五年),晋之北方统治已无法维持,百姓大部分迁往南方。次年,洛阳陷落后,“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公元327年(东晋成帝咸和二年),苏峻、祖约反,晋谯国内史桓宣将数千家迁至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次年,渡江南迁的百姓很多。西晋末年之南郡治在江陵,乃洛阳正南较理想之避难地,多为流民所首选。当时此地户口情形不见于史料,惟有西晋泰康初年荆州南郡户口数据如下:11县,55000户,每县平均户数5000(梁方仲统计)。四十年后之永嘉时,以年增长率5‰计可增长9.09%,达到6万户以上,县均户数5454.55。人口密度估计却不会太大,至少尚不至于人满为患方有日后安史之乱时的“十倍其初”(详下)。永嘉之乱后继之而来者乃是五胡十六国,故所迁人口回迁之可能性较小。以上所论仅及于武昌之丁氏,与孙氏等所更附者无涉,识者幸鉴。450年以后,安史之乱爆发,肃宗乾元二年史思明复叛攻占洛阳时,洛阳已成空城。战乱及繁重之徭役迫使北人南逃,而“荆南井邑,十倍其初。”(《旧唐书 地理志》)李白代人上书:“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胜于此。”《全唐文 卷348》尽管安史之乱后有大约250万人迁往南方,然南逃者仅为避乱,乱后多已返乡。至于唐乾符六年十月黄巢军攻入江陵,旋在荆门败于唐军后东向江西,便与济阳丁氏迁播时间、空间均不甚相符,尽管唐末定居南方移民多达400万之众。而永嘉之乱后南迁者因紧接五胡十六国便形成南北朝对抗局面,并长达276年,使已迁者基本无回迁之可能,故与别迁有重大不同。因此,文质不主唐季安史之乱中徙于江陵之说。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认为:湖北境内长江上游今江陵、松滋一带的移民主要来自山西、陕西、河南,少量来自安徽和江苏的淮河流域;长江下游今武昌、黄梅一带的移民大多来自河南,也有一些安徽、淮北的移民。江西、湖南二省距中原已远,移民到达的较少。济阳,正在河南北界。至于其他丁氏族人之于此时迁徙,则不仅可能,更有远迁于西蜀、闽粤者亦不足为奇。
    偏安丰城  隋唐间、最迟唐初时,江陵之丁氏因避战乱而致举族再迁东南之丰城县。此迁最终居住地乃是荆州之江夏郡治丰城。丰城位于荆楚南北要道,东汉末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置县。唐王勃《滕王阁序》赞丰城:“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近年丰城出土之洪州青瓷窑遗址等文物印证了唐代洪州府所在地丰城之发达。隋季前后之社会动荡以至战乱自足以致江陵丁氏举族迁徙,然唐天宝间安史之乱或黄巢起义尤能致江陵之丁氏等避乱于更偏远之地区。今之丰城,隋唐时尚较江陵欠发达,人口密度低,乃胶偏远、安定之所在。试论如次:公元611年(大业七年),隋末农民战争爆发,大批北方人为避战乱迁往江南、荆襄、蜀中等南方地区,持续至唐贞观年间。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开始,为避战乱,沿途人民开始向南方及北方河东等地迁移,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北方人民南迁浪潮开始。公元878年(乾符五年),黄巢驱河南、山南之民进入淮南。次年十月,黄巢军自桂州(今桂林)沿湘江顺流而下,历衡(今衡阳)、永(今永州)两州,攻陷潭州,又攻入江陵。江陵民人不得不四散逃命,丰城当然是最近之躲避处。江陵人口密度大、又不安定,既至丰成则安于丰城。其他如公元581年(隋文帝开皇元年、陈太建十三年),隋开皇初,迁太行山以东地区高层人士于都城。公元605年  隋炀帝大业元年,营建新都东京(今洛阳市),徙豫州郭下居民以实之。不久又将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迁于此。次年,东京建成,宗室成员、各地衣冠士族及下层人民多有迁入。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自高宗以来山东旧士族多迁往京畿地区,玄宗时达到高峰,多迁入河南府、京兆府及绛州(山西)、郑州、相州(安阳)、汝州等地。公元756年(唐天宝十五载、肃宗至德元载)六月,叛军攻入长安,玄宗率宰相、内侍和官吏军士1300人向成都逃亡。公元759年(唐乾元二年),洛阳称为空城。公元760年(唐上元元年),因战争扩大到境内以及逃避赋役的原因,江淮地区的一些人民向长江以南迁移。安史之乱结束前,荆南(今荆州江陵区)人口增加二三倍(葛剑雄)。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安史之乱结束,估计八年间有250万北方移民定居南方。公元845年(会昌五年),中唐时不少官僚士大夫以寄居的形式变相地迁到南方,称为寄庄户。公元845年唐(僖宗乾符二年),王仙芝、黄巢分别起义,参加者甚多,中原大乱,许多人不得不逃往南方以及河东避乱,北方人口南迁进入 时期。公元884年(中和四年),黄巢农民军失败,秦宗权据蔡州(治今河南汝南县)称帝,命各将四处攻掠,迫使河南、江淮人民继续南迁避乱。黄巢起义期间约有400万北方移民定居南方。公元904年(天复四年),朱温逼迫昭宗及长安居民数十万人东迁洛阳。公元905年(唐哀帝天祐二年),朱温控制朝政期间及唐亡后,官员南迁者激增。公元951年(后周广顺元年)九月,南唐灭楚,衡山马希萼与部下1万余人迁入南唐,因之迁入金陵、江西和扬州之楚人不在少数。等等,虽有可能但并未明显有吾丁氏先祖自江陵迁于丰城之踪迹。至于今江西樟树丁氏(58世)耀芳先生,自称远祖一世为东汉末年献帝时人,其族先曾辗转迁于陕西、高安,第16世到于丰城,第30世迁至樟树后已历29世者,显与后来迁至武昌县之丁氏不同,二者至少于东汉时即已分爨。从樟树丁氏情况分析,秦汉之间即有丁氏从关东(今中原)地区迁往关中地区(今陕西咸阳、西安一带)。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次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1)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 1 楼
* 丁学强 发表于 2010/2/28 0:37:47
历史记载很详细,看了很受教育,我是丁氏后人,我想做点力所能及事情有事请联系,电话13325159575丁学强
回复 支持 (11) 反对 (10)
热门评论
* 丁学强 发表于 2010/2/28 0:37:47
历史记载很详细,看了很受教育,我是丁氏后人,我想做点力所能及事情有事请联系,电话13325159575丁学强
回复 支持 (11) 反对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