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籍武昌 元末武昌,宋称鄂州。帝尧时为樊国,罗泌《路史·国名纪》载:“帝尧时有樊仲文,今武昌有樊山”。夏为古三苗之地。殷商时为鄂国,《史记 殷本纪》载:“纣王封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西周夷王七年(公元前879年),楚君熊渠伐扬越,至鄂,封仲子红为鄂王,筑鄂王城,传六王至熊咢犹居于此,为楚之国都。春秋时乃楚之别都。战国时为鄂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置鄂县,属南郡,其领域西北界长江、东抵江西、南接湖南。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为鄂县,属江夏郡。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四月,孙权自公安迁鄂县,在此建都称帝,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为武昌,并设置武昌郡,辖六县。至此,武昌之名始著。因其地古称“江南枢纽,楚东之门户”,“左控淝庐,右连襄汉”,处“吴头楚尾”,迄为长江中游之政治、经济、军事重镇。北宋初太平兴国至端拱年间鄂州属江南道南康军,宋神宗元丰初至靖康时均属荆湖北路江夏郡归武昌军节度,南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武昌县升为武昌军,次年改名寿昌军,乃江西路理;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寿昌军升为散府,仍领武昌县;至元中置鄂州路,大德五年曰武昌路,明初改为武昌府,清因之,今复称鄂州。而海州丁氏之“世居武昌”,料仅止于口碑,且袭于南宋时地名。吴松弟先生《中国移民史》第四卷217页,引用南宋陈亮语曰:湖北和两淮地区“本朝二百年之间,降为荒落之邦。北连许、汝,民居稀少,土产卑薄,人才之能通姓名于上国者,如晨星之相望。”吴氏认为,湖北和淮南都位居我国南北两大地域的过渡地带,每当我国历史上南北对峙时,这一地区往往沦为南北交兵地带,受战乱影响,人口数量严重下降,经济残破。吴因此他得出结论:由于人口密度较稀,北宋中后期成为江西、福建等路移民的迁入地之一。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7:旧荆南(江陵)户口数十万,寇乱以来即无人迹。(时绍兴廿四年十一月甲寅)绍兴廿六年六月十五日,户部奏:荆湖北路有荒田甚多,亦皆膏腴,佃耕者绝少。建议:令四川制置司行下逐路转运晓喻:如愿往湖北请佃开垦官田人户,亦仰即时给据津发前去。并在课租方面予以优惠——悉为朝廷采纳。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鄂州等地尚“污莱相望,户口稀少”,田亩宽而税赋轻”,“江南狭乡百姓,扶老携幼,远来请佃。”到南宋中期(约宁宗时,公元1202前后),原来“荡为瓦砾之场,鞠为草莱荆棘之墟”,经过“比年以来,朝廷宽恤,州县招诱,四方之流移者稍稍聚集,而疆畎渐修。”此后鄂州便逐步成为“山水之聚,舟车之会,货物之交”之所在。吴松弟分析,宁宗时鄂州居民约有20万户100万口,其中40万人来自江陵一带。而张国雄氏调查鄂州一带26族中竟有18族来自江西。由此可见,南宋靖康之变前,丰城包括丁氏族人在内之民人即已迁于鄂州。而宋元祐年间(公元1086年后),丁士楫有女适罗成材殁葬丰城望夫石。可证是时丰城已有丁氏在,亦证此迁亦经过相当时间。后“居楚之家,多豫章籍”正此谓也。按之《琅琊丁氏家乘 海州谱略》所云:武昌府武昌县南门外丁氏“世居武昌府武昌县”研判,并据《中国移民史》:“宋靖康二年八月,宋宗室成员移到江宁、镇江二府和扬州,隆祐太后率六宫迁江宁,黄河流域的士大夫、平民百姓纷纷携家南逃”。“宋建炎三年(1129)二月因金并逼近,宋高宗渡过长江,官员和百姓数万人随其南渡。在此后数月中,北方人继续自长江各渡口进入江南。”“宋绍兴十年(1140)五月,金军重新占领放弃一年半的黄河以南地区,河南和关中人民纷纷随后撤的宋军迁入荆襄、四川和江南。”“宋淳熙三年(1176),很多来自江西、江东等路的农民携家前往荆南府、安、复、鄂诸州(均在今湖北省),以及常德和澧州(均在今湖南洞庭湖西岸)等地,请佃荒田。”“(南)宋嘉熙元年(1237),淮南人数十万迁入江南,临安府、江阴军、建康府、太平州、池州、兴国军、江州、鄂州、宁国府等地都有不少移民。”等内容断定:南宋淳熙时即有丁氏族人即已占籍鄂州,是年迁鄂尤有可能。此外,察鄂州附近至今尚有若干支丁氏大族,其多为明季之初或来自江西,或来自陕西,惟与元末武昌县南门外丁氏无法对接。窃意南门外之丁氏已于明初悉数迁出。
藏马山樵史文质居士
丁亥初夏草成于青岛娄山后
附:1、海州丁氏迁徙时间、路线示意图(略)
附:2、上篇参考书目
1、《二十五史》(百衲本)浙江古籍
2、《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3、《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4、《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5、《春秋左传注释》中华书局 杨伯峻
6、《春秋毂梁传》
7、《春秋公羊传》
8、《越史丛考》蒙文通
9、《吴越春秋校注》
10、《齐国史》唐致卿
11、《越绝书》不题撰人
12、《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葛剑雄等
13、《中国历史地理图集》谭其骧
14、《山东通史》(上、下)
15、《吕氏春秋》吕不韦
16、《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17、《春秋左传研究》中华书局 童书业
18、《童书业历史地理论文集》中华书局
19、《齐国古都临淄》山东文艺出版社
20、《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
21、《三辅黄图校释》中华书局
22、《秦会要》上海古籍
23、《战国策》齐鲁书社
24、《中国农民起义论集》五十年代出版社
25、《中国农民起义领袖小传》
26、《梁方仲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
27、《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8、《国语》齐鲁书社
29、《荀子简释》
30、《山东方志汇要》王桂云
31、《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
32、《元和郡县志》中华书局
33、《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 梁方仲
34、《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
35、《舆地纪胜》中华书局
36、《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文物出版社
37、《中国地图册》地图出版社
38、《池北偶谈》王渔洋
39、《历代宅京记》顾炎武
40、《陈梦家著作集——西周年代考 六国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