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胶南市藏马山下,白马河畔,天台山东麓,有一片肥沃的平原,这里就是琅琊丁氏的发祥地——丁家大村。它处在山东半岛东南部,正是北温带南北方气候的交汇处,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雨量充沛,日照丰富,旱涝保收,物产丰富,确实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藏马山,白马河,一山一水都带“马”字,这里流传着一个美好的神话传说:古时候,有一匹白色神龙马,经常在清澈的河里洗浴游玩,后就跑进了河边的深山中躲藏了起来,因而山就叫做藏马山,河就叫白马河。
藏马山白马河一带历史上一直属于琅琊郡。郡治琅琊城,就在藏马山正南偏东余脉处。琅琊,春秋战国时齐主要城邑和港口,一度为五霸强国——越国的首都。秦统一中国后,在此置琅琊郡,辖琅琊,不其,即墨,黔陬,临沂等51县,因而祖先将其家谱命名为《琅琊丁氏家乘》。族人称为琅琊丁氏,(也称诸城丁氏,天台丁氏,藏马丁氏)。
丁氏祖先初迁琅琊及其初步发展
谱书记载,丁姓源自西周初姜太公望的次子伋,“吾丁氏自太公封子伋而姓始”,即伋公卒后谥号为丁。“后世蔓延于天下者不可考,谨按海州籍”,吾丁氏“先世世居湖广武昌府武昌县,元末天下大乱,海州丁氏始祖兴以铁枪归明太祖,调从兴武卫元帅俞照麾下,属校尉许旺总旗。乙巳(公元1365年)十一月,随康都督巫子门杀退张士账姡槐纾ㄎ髟?/SPAN>1366年)四月,接应乌罗港,就征淮、泗、毫州等处;十月,复调徐丞相麾下,随破旧馆;十一月,克湖州,并吴江,攻打苏州;次年丁未(公元1367年)九月,从取常州、无锡;十月,调太仓守御;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复从中右所校尉许旺军;是年秋,随靖海侯出海呒Z捕倭。十二年(公元1379年)十月调内,守镇海卫。后兴以老疾告。至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长子贯复并枪补,后以历年获级功,本卫保勘赴京。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辛未九月,钦除淮安卫海州守御所,世袭百户。贯生忠、信。忠无子,信袭。信生体,体生轩,轩生辉,辉生澄,澄生梦龙,梦龙无子,绝。其母太夫人检世系,乃求之诸城。自云:诸城之族,自兴次子推始。推去淮适诸,年月不可考。传云,卜居藏马山之小天台,以治箕为业,子孙散处四方者,载在别谱,其曰彦德者留天台。”“遂世吾族”。由此可知,吾丁氏自丁公伋得姓后,从西周初至元末,大约二千四百余年间,族繁丁众,散处四方,蔓延天下,不可胜纪。有祖讳兴者,其先世世居湖广武昌府武昌县,后迁移至安徽定远。元末时祖兴以铁枪归邻县凤阳人朱洪武从军有功授官,长子贯世袭,次子推则早在其兄长贯世袭前就迁移至琅琊诸城东南乡藏马山之阳天台山下定居了。传说一起来的还有姑表兄弟徐、董二姓,先是在琅琊湾落脚,董姓擅渔,遂定居沿海一带,世世以捕渔为生;徐姓则定居徐家大村(海青)一带。后因祖推公不适水性又移居藏马之天台,立村为丁家大村。“瓜瓞蕃衍,墟落冢墓,相望无别姓,盘亘六十余里”,因名琅琊丁氏,由于定居于藏马山之阳天台山东面,后人也称之为藏马丁氏或天台丁氏,因此地属诸城县,又称诸城丁氏。
始迁祖推公,以耕耘为主业,因藏马山周围,白马河两岸,红柳丛生,吾祖又善治箕,因之闲时就割柳编箕。先是自娱以养身心,又方便生活,周济乡邻,后渐有余,即增收,互换有无。加之“精力绝人,耕稼蓄牧皆以心计纬之”,生活逐渐有盈余。推公“好济人之急,岁祲謦赀以赈”,“治家有则,冠婚丧祭皆为之程,吾宗至今守之。相传推公精堪舆术,曾预卜五世墓地”。同时推公也特别注重子女文化道德教育。推公卒后,葬天台山东麓(今胶南市大村镇后村村西头)。推公是琅琊丁氏第一代祖先,共有七十二个六世孙,分为七十二大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