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丁氏家乘》成书过程
吾始迁祖推公自海州北迁时,尚无谱书,其后人仅市记得从海州迁来的。有人草修家谱,以世袭淮安卫百户兴公为始祖,始祖以下,并列海州,诸城两派,其后,几次续修,皆以此为准。
至明万历九年辛巳(公元1581年),海州丁贯之七世孙丁梦龙,因无子,丁梦龙之母特来诸城寻丁推之后裔,为海州丁梦龙求嗣。丁推之七世孙丁懋学,从她带来的《海州淮安卫世袭百户丁氏谱略》中得知,海州始祖为兴公,兴公长子丁贯,丁贯子丁信,丁信子丁体,丁体子丁轩,丁轩子丁辉,丁辉子丁澄,丁澄子丁梦龙。丁懋学依据《海州淮安卫世袭百户丁氏谱略》而做《海州谱略》,仍沿用旧制,将海州和诸城两派记叙在内,不过,谱中已明确说明,诸城丁氏之族,自兴公次子推始,推去淮适诸,年月不可考,推公卜居藏马山西之小天台。丁懋学的《海州谱略》,更明确了琅琊丁氏与海州丁氏的关系,为以后琅琊丁氏修谱奠定了基础。此时,距洪武元年已经远隔214年了。
又过了五十多年,五十支八世祖丁耀轸公,不辞艰辛,忠信坦易,徒跣跋涉,遍走海上,沿门考订,心记手录,耗时三年,谱稿始成,终于明崇祯丙子(公元1636年)草成谱略。虽“越省诸贵胄,实失访求”,此谱“不无挂漏,间亦舛讹,然耳目所及止此,阙疑存信者焉可也”。同年,四十九大支八世祖丁耀斗(明万历乙巳科岁进士,诰敕房中书舍人)致仕归田,丁耀轸“携所葺谱略以示”,丁耀斗见到草谱,很受感动,泫然曰:“是吾辈髫年夙志也,兄竟成也!”他也意识到,琅琊丁氏至此,已经繁衍十余世,但“可考者祗此,及今不谱,愈远愈湮,散漫而无稽”,此谱虽“千百之什一”,但也可“以诏后”,使后人“寻源觅本”有所依,于是,毅然决定组织刻板印谱,并作序流传于今。丁耀轸又命叔弟丁耀亢撰序以记。八世祖丁耀亢公,丁耀斗之同父异母弟,字西生,号野鹤,清顺治壬辰(公元1652年)科岁进士,任镶黄旗教习,直隶容城县教谕,福建惠安县知县,他一生著作甚多,为历史上之文化名人,作谱撰序时年三十八岁。此即明崇祯丁丑(公元1637年)所创之祖谱也。
三十六年后,已是清康熙癸丑(公元1673年),其间“宗族繁衍,散居各郡州,而琅琊藏马间尤多文武科名,以及国郡邑庠不下数百人,每岁时聚会,冠带杂沓,不相识者甚众”,且“愈流愈远,及今不续,不惟无以示后人,将前人作谱之心何以引之?”所以,三十大支九世祖监生丁献愫,与六十一大支九世祖丁效武,虽已至龙踵之年,仍身体力行,出其采访,留心宗派,相互参稽,阙疑存信,重修祖谱,汇而为册,付诸梨枣。续修大业,得以实现。献愫公于是年初夏,作序纪于天台祠中。
越七十余年,六十二大支十三世祖清雍正乙卯(公元1735年)科解元丁琪,字东美,复长义举,毅然欲三修族谱。他遍访里居,祥查世系,远征近考,惨淡经营,奔走海上三四年,略有端委,旋以病卒而辍其事。
到了清乾隆辛未(公元1751年),六十二大支十纨裤子弟,清雍正壬子(公元1732年)科举人,直隶赵州高邑县知县,顺天府武清县知县丁昌平,从武清致仕宦归,欲种T族人,为纂修之举,而遭家多故,心烦意乱,其愿亦付渺茫。
后五十一大支十一世祖监生,湖北黄冈县知县,四川直隶忠州垫江县知县丁涟,字凇源,继之三修祖谱大业,又以他故未成。
至清乾隆甲申(公元1764年),此时距二修已经九十多年。三十大支十一世祖监生丁须敬,字胜吉,丁献愫之孙,取丁琪之遗册,董领三修祖谱。其时,正逢四十九大支十四世祖清乾隆庚辰辛巳(公元1760、1761年)恩科联捷进士丁荣祚(字莱斑,号蔚冈,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休假家居,也有意三修祖谱,于是,他请了丁昌平一同来找丁须敬,共商修谱大计。接着,三十四大支十纨裤子弟清雍正乙卯(公元1735年)科举人,江西余干县知县,长山县教谕,东平州学正丁伯麟也参入了此事。另有三十大支十纨裤子弟丁佩珍(字端笏),五十大支十三世祖丁存栋(字孟吉,尹家村人),六十二大支十四世监生丁辉祚(号怡斋,丁琪之子),二十六大支十四世庠生丁继亭(号绪瞻)任采访;五十一大支十二世丁廷璜(字蔚青,号濂村)及四十九大支十四世丁荣祚人勘定;三十四大支十纨裤子弟庠生丁仲鹤(字又千,号雯野),六十二大支十三世祖岁贡生丁云龙(字会云,号兰村,丁昌平之三子),四十九大支十四世祖增贡生,奉政大夫,兵马司副指挥,兵部武库司主事丁宏祚,及四十九大支十四世祖附贡生丁启祚任校阅,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修谱班子。自甲申(公元1764年)三月举事,历经一年,于乙酉(公元1765年)大功告成。谱中一改旧制,断以丁推为琅琊丁氏始祖,而列海州派于篇首,以明始祖之所自出。因推公之后裔繁多,为便于查找,遂以据六世之七十二人,而科学的分为七十二大支,七十二大支而总统以三世三大支。一展卷,则纲举目张,一目了然。
谱中号召,为使始祖之后裔不致失迷,各大支要经常自修支谱,并要尽可能详细,注明世系,考妣同尊,志母氏以明身之所自出;细志年齿,生卒,以别长幼,明耄耋;志祖宗坟墓。候异日再图盛举,汇齐以成全功。
但自祖谱三修之后,因吾族人丁繁衍越来越多,只是各大支组织自修支谱,再没续修总谱,迄今已经二百三十多年了。
琅琊丁氏谱书一览
琅琊丁氏,人口众多,散处四方,难以稽查。自总谱三修之后,各支族人为不使本支失考无查,均多次续修支谱,足见各支之族人,木本水源,睦族敬宗之招囊病,F将笔者所见所闻,辑录如下,以使有志纂修总谱之族人便于联系、查阅、汇谱。
《海州谱略》,明万历九年辛巳(公元1581年)七世丁懋学撰。
《琅琊丁氏家乘》,明崇祯十年丁丑(公元1637年)八世丁耀亢、丁耀斗、丁耀轸创修。
《琅琊丁氏家乘》续修谱,清康熙十二年癸丑(公元1673年)九世丁献愫、丁效武续修。
《琅琊丁氏家乘》三修谱,木活字六卷线装本,清乾隆三十年乙酉(公元1765年)十一世丁须敬、十二世丁昌平、丁伯麟,十四世丁荣祚工撰。
《琅琊丁氏家乘》第二十四支后羊栏沟支谱。清光绪四年丁立佶撰修。
《琅琊丁氏家乘》第二十四支沭阳支谱。公元2001年二十世丁思聪撰修。
《琅琊丁氏家乘》第二十四支邱家庄支谱。
《琅琊丁氏家乘》第二十六支谱。稿本线装五册。
《琅琊丁氏家乘》第三十支谱。木活字线装两册。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十五世丁建元、丁际中等撰修。
《琅琊丁氏家乘》第三十支车轮山支谱。稿本一册,1950年丁伯鉴撰修。
《琅琊丁氏家乘》第三十支紫罗支谱。稿本一册,1951年丁守千、丁梦龄撰。
《琅琊丁氏家乘》第三十支戴家窑支谱。稿本一册,1956年丁守正撰。
《琅琊丁氏家乘》第三十支东皂户支谱。稿本两册,1950年丁绍田撰。
《琅琊丁氏家乘》第三十支丹金店子支谱。稿本一册,1983年新修。
《琅琊丁氏家乘》第三十支横山后支谱。稿本一册,
《琅琊丁氏家乘》第三十支小河东支谱。稿本一册,
《琅琊丁氏家乘》第三十支桃山支谱。稿本一册,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丁启汉撰。
《琅琊丁氏家乘》第三十支桃山支谱。稿本一册,1986年丁守正撰。
《琅琊丁氏家乘》第三十支双墩支谱。稿本两册,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修。
《琅琊丁氏家乘》第三十支龙古支谱。稿本一册,1986年丁守正撰。
《琅琊丁氏家乘》第三十支土窝支谱。稿本一册,1986年丁守正撰。
《琅琊丁氏家乘》第三十支谱。六卷印本,1999年丁绍华撰修。
《琅琊丁氏家乘》第三十四支谱。稿本两册,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丁寿山撰。
《琅琊丁氏家乘》第三十四支谱。木活字线装四册。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丁崧岳主修。
《琅琊丁氏家乘》第四十九支谱。稿本六卷合订一册,手稿复印件,旅加拿大华人丁鼎新1989年纂修。
《琅琊丁氏家乘》第五十支谱。稿本,存尹家村、东公村、长阡地。
《琅琊丁氏家乘》第五十一支谱。稿本线装五册。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十四世丁绍亭撰修。
《琅琊丁氏家乘》第五十一支谱。木活字本线装五册。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十六世丁应善重修。
《琅琊丁氏家乘》第五十一支管家营支谱。稿本线装四册。丁桢若于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撰修。
《琅琊丁氏家乘》第五十一支河湾村支谱。稿本线装八册。十七世丁维周于一九六二年撰修。
《琅琊丁氏家乘》第五十一支管家沟支谱。稿本线装四册。丁守正于一九五二年撰修。
《琅琊丁氏家乘》第五十一支茂家庄支谱。计算机排版印刷合订一册横排本,1989年修。
《琅琊丁氏家乘》第五十二支谱。铅活字青岛印,线装五本,丁彦斋1953年修。
《琅琊丁氏家乘》第五十二支谱。青岛引刷六卷合订上下两本,二十世丁宝公2002年修。
《琅琊丁氏家乘》第六十二支谱。
《琅琊丁氏家乘》第七十一支谱。
《琅琊丁氏家乘》老三支谱。稿本线装四册。清咸丰五年乙卯(公元1855年)丁仲旺撰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