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海州谱略》再考

[日期:2010-02-27] 来源:  作者:丁全來 [字体: ]
  丙、生年考  若贯公建生于洪武六年夏天无疑,则至洪武二十一年初次并枪恰好16岁,亦与洪武六年秋兴公始“从靖海侯吴祯初海运粮捕倭”,而较明皇春天即已下旨而竟逾半年相吻合。同时,可解开贯之弟推公由淮适诸时间必不迟于洪武二十八年之谜。以洪武九年或十年推公建生,至洪武二十八年推公已年满20岁,——当时16岁成丁、20岁自然早已成年,其迁出完全可能,符合口碑资料关于挈妇将雏、军户先于民户而迁之传说。葛剑雄氏《中国移民史》第350页下至351页上所载一则史料印证了以上移民时间,其曰:“1395年 洪武二十八年二月,… …大约有9万山西移民、6万海州(葛注:治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移民、2万河北枣强移民以及来自其它地区的3万移民,迁入山东青州府南部地区。”葛氏自注,史料中所谓其它地区包括各地卫所。据《海州谱略》中“从谅军、凡二载”之语判断,兴公参军时间,以庚子(1360)年或者之前为宜。而若果是年他15岁,则其生于元至正七年丁亥即公元1347年,距今恰好660周年。而以贯公洪武廿一年首次并枪计,其应生于洪武甲寅(1374年)或者之前,以此推算洪武廿一年时至少已经年满16岁。从洪武七年秋,兴公方出海分析,是年夏秋之际贯公诞生的可能较大。否则,挨磨半年从诏并无充足理由,除非是年春天苏州府诸县饥馑受到严重影响。添丁生子乃人生一大喜事,上司与伍友适当予以关照乃人之常情。何况,两个时间之吻合,未知是否巧合?由此,初步推绎:兴公建生之年在于元统三年(1335)—至元五年(1339)之间,贯公建生之年在洪武七年(1374)前后,推公建生之年则在洪武九年前后,兄弟二人出生地均在太仓。
  丁、经历考  “至正十五年初,天完红巾军的首领们走出山泽,再次高举反元的大旗。正月,倪文俊攻克沔阳,… …”。(杨讷《天完大汉红巾军史述论》)据此,兴公最早不会早于此时参军。否则,作为士兵非亡即俘,可能不会有幸参加后来之鄱阳湖大战。而事实恰好相反:至正十九年九月,陈友谅计杀赵普胜,为他次年闰三月的龙湾之败埋下了种子。原属赵的部将,悉无斗志,一齐降了朱元璋。侧面证明,兴公尚未从军,当然未参加此役。至正二十年八月,天完红巾军与元军之间尚有一场著名的江州之战,想必兴公也未参加。否则,不至于偌大战役而在兴公记忆里“失年月”。如此算来,其参军时间必在江州之战以后的秋冬季节。此时,距至正二十三年鄱阳湖大战,恰好两年时间。《明实录 太祖实录》卷13载“(癸卯八月)壬戌… …,至泾江口,泾江之师复击之… …。明日,友谅平章陈荣、参政鲁某、枢密使李才、小舍命、王副枢、贾佥院及指挥以下番,以其楼船、军马来降,得士卒五万余人。”查继佐则记:“癸卯八月,汉粮竭,果出湖口。击中流,友谅中流矢死。”据《海州谱略》所记,此际,兴公于“癸卯八月二十五日,因禁(泾)江口俞平章,始归我(明)朝。”然而,此时俞通海尚未任平章,直到次年正月,方为平章政事,职位仅次于常遇春、汤和。(见《罪惟录》)平章,明初军界一种元帅、枢密之间的职衔,从一品。又,“(甲辰四月己未)平章俞通海、参政张兴祖率兵略刘家港,进逼通州,击败张士诚兵,… …。”(《明实录 太祖实录》卷14)。而兴公早于此前之“甲辰三月调从俞平章(兴武卫元帅)麾下,属校尉许旺总旗。”次年“乙巳十一月”,兴公“随康都督巫(浮)子门杀退张士诚水军。”(《海州谱略》)。“是月,张士诚兵寇宜兴。”(《明实录 太祖实录》卷18)。而查氏则称:“丙午,春正月,… …吴以舟师寇江阴,帝临江阴,寇退;康茂才追败之浮子门。”兴公所在部队参战无疑,惟时间两说不一。未知是否应以实录为准。“(丙午四月乙卯)左相国徐达兵至淮安,闻张士诚将徐义军在马骡港,夜率兵往袭之。破其水寨军,义泛海遁去,获船百余艘,俘其院判钱富及兵三千余人。… …”(《明实录 太祖实录》卷20)。查氏《罪惟录》则云:“夏四月攻淮安,吴右丞梅思祖以城降,并献泗州。”《海州谱略》曰:“丙午四月接应乌罗港,就征淮、泗、亳州等处。”显然整合了《明实录》与《罪惟录》所载。“(丙午十月)戊寅(二十九日?),徐达复攻升山水寨。”“其(张士诚)五太子及朱暹、吕珍等以旧馆降。”(《明实录 太祖实录》卷21)。《海州谱略》印证上述记载如次:“十月复调徐丞相麾下,随破旧馆。”而《罪惟录》却称:“八月,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副之,率师二十万征吴,… …五太子及朱暹等以旧馆六万人降。”显然失之粗疏。征之沈慧先生《湖州古代史稿》记,旧馆城破之日,乃元至正廿六年(1366)十月二十九日。至于“(丙午十一月)甲申(初六?),徐达遣冯国胜以降将吕珍、王晟等循湖州城下,语李伯升出降… …伯升遂亦降。”以及“(同月)己丑,徐达既下湖州,即引兵向姑苏。至南浔,张士诚元帅王胜降。辛卯,至吴江,围其城,参政李福、知州杨彝降。”复次,“(同月)癸卯,大将军徐达等,兵至姑苏城南鲶鱼口,击张士诚将窦义走之,康茂才至尹山桥,遇士诚兵,又击败之,焚其官渎战船千余艘及积聚甚众,达遂进兵围其城。达军葑门,… …康茂才军北门,… …四面筑城围困之。… …。”(《明实录 太祖实录》卷21)等,《海州谱略》则概括记之为:“十一月克湖州并吴江,攻打苏州。”此较诸实录显见略而未详。而其后所记“次年丁未九月,从取常州、无锡”,乃实录所阙,又长于实录矣。然,查氏《罪惟录》却称:“丁未吴元年,… …九月,… …大将军达破葑门,常遇春破阊门,… …士诚尚率余众巷战,不胜,归自经,伯升决户脱之,… …槛士诚建康。太祖欲生之,语不恭,赐死。”“改平江路为苏州府。”显属误记——后推了将近一年。此后,兴公于“(丁未)十月调太仓守御”,即与徐达等主力部队脱离。吴祯最早运粮时间,《太祖实录》卷71载:“(洪武五年正月甲戌)命靖海侯吴祯率舟师运粮辽东,以给军饷。”洪武朝岁饷辽东70万石。洪武二十一年九月,航海侯张赫督江阴等卫官军八万二千人,出海运粮,以每船百人计,则需船820艘。运粮路线为:自平江刘家港(后苏州府昆山县太仓)入海,至海门县界开洋,月余始抵成山,计其水程自上海至杨村码头一万三千三百五十里。当时,“一夫航海,举家诀别”,溺死者无算。兴公等人,可谓“命大、福大、造化大”。复次,《明实录 太祖实录》卷87又载:“(洪武七年正月甲戌)诏以靖海侯吴祯为总兵官、都督佥事于显为副总兵官,领江阴、广洋、横海水军四卫舟师,出海巡捕海寇。所统在京各卫及太仓、杭州、温、台、明、福、漳、泉州沿海诸卫官军,悉听节制。”分明有兴公所在太仓之水军。查氏《罪惟录》亦言:“洪武七年,秋七月,… …靖海侯祯舟师捕倭。”洪武十二年五月,吴祯去世后,这支舟师很可能不久即被解散。否则,兴公不会于“(洪武)十二年十月调内守镇海卫。” 除此之外,兴公当时的年龄是否偏大也是颇值注意之因素。
  戊、人物考  1、许旺。《海州谱略》中两次提及总旗许旺。现已查明:许旺,凤阳泗州人,“在元季时,丁□(皇)明太祖起兵,从军征伐有功,升伍长,由伍长升百户,由百户升副千户,任定辽前卫后千户所。后以年老征伤,令公(注:其子许复,后同)替职。公自洪武三十年莅事之后,… …”。旺,配吕氏,子二:复、谦。复,配吴氏、继沈氏、赵氏,子五:昂、升、暹、鼎、鼐;女二人。谦,配戴氏、子二:晟、旻,女一。以上见于《明代辽阳碑志选》(第二集)“许复圹志”(明正统九年七月十三日天台邬望书,此碑于1963年在辽阳市铧子公社铧子村磨旗山出土)。洪武八年(1375)二月置定辽前卫于定辽城,足证许系洪武七年与兴公等随祯运粮至此,后升为百户以至副千户。其死后葬于辽阳城东北五十里地名磨旗山,今铧子镇后铧子村。至于,圹志中没有提及许旺曾任总旗,想必乃其孙辈耳闻纪略所致,其于弄清许旺身份,了无大碍。据许复“莅事”时间为“洪武三十年”分析,许复是时年满20岁,乃父许旺大致告退于洪武廿六年。如此,则许旺与兴公年龄应当大致仿佛,而似乎比兴公小1-2岁。然则,何以许旺升迁较我兴公既早又快?个中关键因素乃其籍贯在凤阳,有相当作用;除此之外,旺系“从征”,而兴公却属“归附”,此亦有一定关系。所谓“出身不同,命运不同”即在于此。2、丁普郎。虽然其并未出现在《海州谱略》中,然此公在我琅琊丁氏八世祖耀亢行述及诸多支谱里出现,查此公既起事于湖广蕲水,则必蕲水附近我同族中人,惟于血缘关系上当时即已较远而已。3、洪武年间海州守御所千户、副千户。魏玉,洪武廿三年任正千户,“经理有方,民赖之。”杨玉,济宁州单县人,廿四年升授武略将军,铨注守御海州中前千户所世袭副千户。此二人,乃兴公上司。吴江,常州府宜兴人,廿五年升授武德将军,铨注守御海州中前千户所世袭正千户。殷轼,河南光州人,廿八年升授武略将军,调授直隶淮安卫守御海州中前千户所世袭副千户。此二人,乃贯公上司。
  己、地方考 1、 太仓,古娄县之属村惠安乡。([明]陈伸《太仓州迹序》)太仓之名始于汉,是为天子之仓。(《娄东杂着》“太仓州名考”)郏亶《水利书》:“昆山之东地名太仓,俗号冈身。”张寅志—上官镇记较为具体:吴郡属州曰昆山,其东一舍而远曰太仓。桑悦《太仓州志》记载更详细:“太仓州在苏州府昆山县治东南三十六里,即古娄县之惠安乡。”张采《太仓州志》卷二称:“太仓城旧木栅,元至正十七年张士诚据苏州,遣将高智广筑今城——城周一十四里五十步,高二丈,广三丈;池四周一十五里百七十步,深一丈五尺,广八丈六尺;陆门七,水门三。国初城守专太仓卫。”有人准确指出:“元昆山州治,今太仓卫治是也。”(明桑悦《太仓州志》卷四)并且“太仓一名东仓”。([明]桑悦《太仓州志》卷十)“至正二十六年(丙午)十一月,我平章俞通海分兵取太仓,民献牛酒香花,迎降满道。通海却其献,慰谕之。约束军士秋毫无犯,民大悦。以千户刘广守之。”([明]张采《太仓州志》旧序)吴元年立太仓卫指挥使司,指挥同知朱文掌之。隶前军都督府。设指挥使二员,同知六员,佥事十二员,经历一员,镇抚二员。初设十千户所,共统军十万一千二百名。赡军田二百七十三顷四十一亩有奇。漕运船一百五十六只,每船运军十二名。教场,先在小北门内,周六百九十四丈,后移建州治,迁张泾关东,取旧仓基改造。洪武四年,并为左右中前后五所。卫署在太仓城中大南门内镇民桥西,即元水军都万户府。十二年分太仓卫官军之半,即元市舶提举司(在城西北方向、北大门正南房不远处)改署镇海卫,亦在湖川乡,以指挥佥事曹胜掌之,([清]汪坤、朱叶熙《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三)以“控制三溟”。([明]桑悦《太仓州志》序)。两卫南北并列,基本在一条直线上,“同城治者百余年”。(光绪《太仓州志》卷一)洪武二年降昆山州为县。洪武五年,靖海侯吴祯在太仓小北门外建苏州府造船场,所造大船“可载重几万斛,载人上千”。元季即在南郊建粮仓91座,共919间,可储粮数百万石。今太仓公园内,仍存有当年浸篾缆的一大铁釜,口径178厘米,底径164厘米,边宽7厘米,乃明初海运的实物见证。洪武七年,在太仓城东半泾上建海运总兵馆(今娄东乡西亭子桥堍),命靖海侯吴祯充海运总兵,督运辽饷。在州城东南门外,建甲仗库,贮海运铠仗器物。建海道接官亭于城东门右侧之天妃宫三门之左,匾曰“景福”。洪武七年八月,海上有警,命靖海侯吴祯率沿海各卫兵出捕,至流球大洋,获倭人船,送京师。([明]张采《太仓州志》卷十一)洪武八年,太仓改属苏州府。洪武五年至十三年,海运粮饷至辽东每岁均达70余万石。其后,方有所递减。2、吴江,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南近杭州,北依苏州,有“吴根越角”之称;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河道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田被粮桑,鱼虾满塘,宅桥相映。故而谚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间有吴江”。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次 

相关新闻       海州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1)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 1 楼
* 丁绍华 发表于 2010/2/28 0:39:13
本文作者将及时掌握的祖上资料,整理归纳,又根据以前掌握的材料前后对比,大胆推想,所得的结论,我觉得基本可信.非常敬佩作者的精神,非常感谢作者对家族的巨大贡献.
建议作者能将文章做的更通俗一些,便于年轻读者阅读理解.
回复 支持 (11) 反对 (10)
热门评论
* 丁绍华 发表于 2010/2/28 0:39:13
本文作者将及时掌握的祖上资料,整理归纳,又根据以前掌握的材料前后对比,大胆推想,所得的结论,我觉得基本可信.非常敬佩作者的精神,非常感谢作者对家族的巨大贡献.
建议作者能将文章做的更通俗一些,便于年轻读者阅读理解.
回复 支持 (11) 反对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