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丁氏始祖兴公与沾化始祖帖公的关系探讨

[日期:2010-02-27] 来源:  作者:丁桓起 [字体: ]

    所以说,从帖祖至三世祖四代人中,存在以上四种理由的情况是合乎情理的,这样,有可能把帖祖出生年份上推十至十五年,甚至更多。按此推算,帖祖有可能是元代至正十九年至洪武三年出生(如果再早成为兴祖的弟弟的可能性亦有待研考)。到了洪武二十三年(全来先生研究资料表明《海州谱略》记载十三年有误,应是二十三年),兴祖已经“以老疾告”退休还乡多年。(此时的兴祖身心伤透,再不给朱元璋卖命了,提前告老还乡时约54岁)到了这时,朱元璋才良心发现,给兴祖的后代封一个世袭百户,肯定还得有个“圣旨下”以显示他的“皇恩浩荡”。这下子,兴祖着了急,长子不在。要是现在,孩子出外几天一个电话。那时可就不行了,就是知道在什么地方,古时限於通讯与交通条件,误了接旨时间,再给弄个抗旨不尊,那可是杀头的罪呀!只好让次子贯代替哥哥应急去京参加某种培训或仪式。后来帖祖几十年沒有音讯,百年之后的后人也就没人知道帖公了。所以,就形成了《海州谱略》中“长子贯袭”四字的定义。在后人修谱时就成为永久了。这在情理之中。


    全来先生的研究中说:在洪武七年以上,贯公还应有几个姐姐。不谋而合,这就对了。应该想到还有个哥哥,咱不能让《海州谱略》中的“长子贯袭”四字,迷住思路定乾坤。再说还有另一种情况,兴公从军时,谁有确凿证据兴公年令,在原籍没有娶妻生子呢?在兵荒马乱、天灾连年的年代,家中唯一劳动力、顶梁柱从军走了,父母、老婆孩子何以为生呢?所以由大儿子以技匠手艺出外打工,混口饭吃。要知道,那可不是天下太平年间,而是元末群雄纷争、天下大乱年代,家乡如有一线生活希望,谁也不会闯出家门讨生活的!所以,经过千山万险,流落蓟州,加入匠籍(画匠)。从沾化丁氏《族谱弁言》:“始祖兴公……其沾族原属荆楚,先徒蓟而后徒沾……”分析,恐怕帖公不知父亲下落,也没到过海州, 此种情况不是没有!所以,数百年海州丁氏后人创谱时,只知有贯、推,不知有帖,不足为奇而成为历史了。


    这里我有个实例。明代嘉靖二十九年,兵部尚书丁汝夔被打入天牢,因咱丁家知道,汝夔祖与严嵩的矛盾如同水火,再加之嘉靖昏庸无常,下场难以估计。所以,老管家骑快马山东送信,以防滿门抄斩。汝夔祖的父亲兄弟五人:文、忠、信、仁、义。全家得到信息,全部逃离故土。过了些年,陆续联系找到四支,唯长支文祖逃的远,沒找到。后来修谱时,由次支升了长支,直到现在仍保持原貌,忠祖是长支。 到了清代光绪二十年,才找到长支文祖的后人。后来修谱时在文祖一支的支谱上只好加了个“正长支”。再说文祖离开沾化时已九旬余。帖祖那么年轻,一走再沒音讯,贯祖升长支更在合情合理之中了(潍县始迁祖山公也属一走没有音讯而不载海州谱)。


    全来先生在《海州谱略小考》一文中提到潍县丁氏族人一直坚持始迁祖山公为兴祖之季子,这又对啦,古时称排行第四为季子,(即:伯、仲、叔、季)。这样,帖、贯、推、山,兄弟四人就全都对上号了。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次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