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公生子诚公,子诚公生伯能、伯源公。伯源公生福公,福公生文、忠、信、仁、义公。兄弟五人,忠举孝廉,信、义入庠生。其它二支,书耘笔耕不辍,尽入书香门第。
子诚公, 字、号失考。 籍贯北直隶蓟州, 父讳帖公。於洪武年间, 天降大沥, 沾民赂尽, 子诚公奉旨迁往山东沾化。子诚公胸襟磊落,兴义举, 乐施予, 有古朴豪侠之风。 旧系画家.前明应试, 年貌俱佳, 书画臻熟, 以水墨丹青,竹画著名。传说子诚公年迈病危前, 召问二子伯能、伯源公曰: 吾死何葬?二子曰: 厚葬。又教子曰: 吾死后, 汝把所存两箱书画卖了, 除丧葬费用外, 还能买几百亩土地, 好生度日。子诚公 驾鹤仙逝后,伯能、伯源公以古礼古仪厚葬父亲。恐怕断了念想,舍不得卖掉父亲之真迹。不成想,偶遇百年特大洪水,浸泡淹烂真迹,遂当废纸卖给卷鞭炮之人。是年除夕夜,家家桃符迎新年,户户鞭炮除旧岁,紫金城皇上发现,满天尽是竹子!大呼曰:国宝没了!虽是传说,可见其艺术价值。
伯源公,字、号失考,系子诚公次子,厚友耿直,广行善事,深受贫穷乡民拥戴。务农业,重教育,习闻读书声,赞叹不已,徘徊留之。以曾孙汝夔初官,诰赠通奉大夫,山西右布政使司布政使。
福公,字、号失考。生文、忠、信、仁、义,五子。福公居心坦荡,无城府,喜诵读,谋迁沾化古城,聘请名师,课教五子。忠举孝廉,信、义庠生。晚年种树养花自乐。逝后,黄石斋道周谥为康懿先生。以子忠职,敕封文林郎,北直隶正定府饶阳县知县,以孙汝夔初官诰赠通奉大夫山西右布政使司布政使。
明代兵部尚书丁汝夔是次支忠公的长子。明代万历工部左侍郎、太子少保、恤封工部尚书丁懋逊,是四支仁公之孙,丁汝夔之侄。因为汝夔公被 臣严嵩所害(懋逊公撰写的《五世沧源公传》及李史峰主编《中国通史》第711页,都详细介绍了严嵩诡计陷害忠臣丁汝夔的经过)。造成了丁氏家族的离散,现着重介绍文公之二弟忠公的一些历史往事。
忠公,字一之,号溟涯,平生对己要求严格,对人宽待以诚,性悌友,孝父母。母病,日煎汤熬药,服侍身旁,不暂离侧。及母逝哀毁骨立,治丧事一准古礼古仪,附以嘉言以示乡人。正德辛未年,中原盗起,流窜沾化,执忠公令其搜括妇女,忠公决然不从,刀横颈项以胁,其五弟义公抱兄哭之,愿代兄死,感动匪徒,两释之。邻有兄弟争祖业家财,积怨恨十余年,得忠公一言,即感悟谢之,从此兄弟和好如初。明正德癸酉年中举人,陈文张榜第十名,授文林郎饶阳县知县,多善政。
明代饶阳县有婚姻论财嫁多之陋习,民多怨之。忠公废旧立新,晓谕全县,力变其习。民有一父状告其五个儿子不尽孝养义务,忠公将其五子传来县衙大堂。忠公离座,退去左右,令其父子六人免跪平身,围坐一起,促膝谈心;动之以情,喻之以理,以人伦古德、父慈子孝之道,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禽兽尚有五常之理相教育。父子六人也不是铁石心肠之人,深受感动,抱头痛哭,再三跪拜,感恩拜谢而去!全县传为佳话,流传后世。
时饶阳县是著名的穷县,水灾连年,土地盐碱,旱、蝗二灾濒仍,百姓饥馑,百务俱废,盗匪四起。忠公清正廉洁,体恤百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治匪患,除陋俗,减赋税;兴办水利,疏通沟渠、开挖磁河。使之雨季汛期没有泛滥之忧,旱季可获灌溉之利;水患既除,了无积水,土地面积增加,扩大种植面积;盐碱下降 ,土壤改良,从此,年年五谷丰登;从蝗虫口里夺粮,巧治蝗灾,百姓富足,衣食有靠,社会安定。注重教育,兴办学校,以造士政。办案清廉,昭雪冤假错案,声名大振。就在忠公六十六岁告老还乡时, 百姓倾城而出, 人人手举香火相送, 哭求留之。百姓自动捐资建忠公庙,纪念忠公惠政饶阳,曰:生祠。顶礼膜拜,香火旺盛。后祀饶阳县名宦乡贤祠,载县府志。
近二百年后,到了清朝中后期,我沾化丁氏后人去京,路过沧州境,住一店中,同住者有几饶阳县人,知是明朝饶阳知县忠公后人,无比兴奋,敬爱有加,分别时竞买蜜桃馈赠。可见忠公惠政饶阳县,二百年后,当地百姓代代相传,仍然不忘!
在皇上昏佣, 佞当道,官场腐败的朝代,像忠公这样的官员是极少的,因忠公秉承《丁氏家训》严格要求———以德理家教子、以忠廉治国之理念,以身作则,影响教育后人。其长子丁汝夔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以殿试二甲头名,翰林院庶吉士,先后任职都察院左都御使、吏部左侍郎、兵部尚书等职。
附:【丁氏家训举要】
家虽贫,必令子孙读书,家虽富,必务亲理农业。子孙不能儒者,躬耕可也。次百工虽賤,独自食其力,至商虽获利而实心巳漓。吏则儒者,羞称子弟,断不可为。
居家需要安分,勿养戏剧、勿招娼 、勿友匪类朋侪、勿结交官长、勿把持衙门。凡斗狠健讼皆败行荡检之尤。族中或有亲属相盗,或因序继争财,或以恐吓欺诈,或属引诱教唆,或坟墓丈尺,或田土邱扫除, 斗殴,事关盗情窝主,必呜官究审,其余白之族长酌处,惟求相释。
一日居官,斯民皆吾赤子,有冤必为伸雪,有难必为解救。勿妄取人财,勿轻任已意。遇绅士以礼,待百姓以惠。钱粮赋税尤须依期完纳,不可拖欠,致受比累。
凡家居、衣服、饮食、嫁娶、丧祭、宴会俱当以节俭为主,方是持家久远之计,非谓若世俗之吝也。读书必白衣冠,勿与人家吉筵,勿观剧、勿远游、勿干谒官府。
祀典最为重要,族人或以私憾路远,不祭祖墓,不可之甚也。以我视先人,为子孙者,既漠然无关,后之子孙视我亦当犹我之视先人也,可勿戒欤。
子女当婚嫁者,择婿惟良,无责厚币;聘妇惟良,无责厚奁,务缔源流清洁之家,无慕目前粉华之美。
闺门女范尤宜严格,无入寺烧香,无出门观剧,无游山踏春,无呼引三姑六婆进门,无拜结他人为父母兄妹。其亲族有为僧尼、巫媪者,当禁绝其往来。子女除亲生子孙,虽婿与内外侄不得私语僮仆,非有主命不许阃内应役。
御僮仆必以礼法,毋著缎服,毋僭同亲友字号,毋见戚族坐而不起,毋结纳匪类,毋酗酒生事。献次族谱毕而欲著为训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