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99年),丁惟宁57岁。
田氏生有长子,即丁耀亢。此前,丁惟宁已生有四子,丁耀亢是丁惟宁的第五子。
其间,他在九仙山下的平地上建起简易山居,他经常携娇妻爱子在此居住。
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年),丁惟宁61岁,适逢诸城县正在组织撰修《诸城县志》,丁惟宁应当时的诸城县令王之臣之邀,为这次修志撰写了《序言》,留存至今。
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年),丁惟宁62岁。田氏又生一子,即丁惟宁第六子丁耀心。这年,干旱,瘟疫牛痘盛行,婴儿死亡过半,丁耀心等竟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他性好山林,寄情秀水,经常离城去城南游九仙山,并在简易山居教子课读,。
万历三十三年乙巳(1605年),丁惟宁63岁。丁惟宁长子丁耀斗考中科岁进士,任诰敕房中书舍人。
同年四月七日,丁惟宁三子丁耀翼(十八岁)生长子丁大谷。
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年),丁惟宁65岁。与丁惟宁一起同时联捷考中进士的同乡好友、时任南京兵部侍郎的臧惟一九月初六日病故,消息传来,丁惟宁悲痛万分。从此,精神恍惚,染病在身。
万历三十六年戊申(1608年),丁惟宁66岁。一天,他强打精神,又携妻领子来到九仙山,山风吹来,他精神振奋,更不舍得离开这青山绿水,表示愿意百年之后也葬于此。丁惟宁长子丁耀斗顺父亲之意,亲自主持,在城南九仙山(今属五莲县叩官镇丁家楼子村)为父亲卜筑,凿石为室,室,上下皆石也。石祠自二月始建,历经九个月竣工。石祠建筑面积三间,一门三窗,七檩两梁,重梁双柱,柱头雕昂,石板瓦雕花脊,龙形双鸱吻。
万历三十七年己酉(1609年),丁惟宁病故,享年67岁,按民间习俗虚岁算六十八岁,遗妻田氏才二十七岁。田氏终身寡居,独自抚养两个孤儿长大成人。
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610年),丁惟宁逝世后一年,其长子丁耀斗“乃迎主于此”,将丁惟宁的神主迎于石祠,并在石祠南边约十米处建仰止坊。
丁惟宁生前,曾被诰授中宪大夫,敕授文林郎,崇祀名宦乡贤。
丁惟宁自小聪颖,年弱冠举于乡,刚过二十就中进士。既是嘉靖、万历年间的铁骨铮臣,又是当时的大名士、文学创作的大手笔,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著作。
他虽能诗,但不苦吟,不存稿,亦不出书,现在,我们能见到的,仅有散文《改建龙湾镇巡检司记》,诗《颜明府招游琅琊台海神庙》四首、《观日出》二首、《观潮》二首、《雪霁超然台步月》、《登北极台怀旧》、《张州倅左川招饮超然台同陈宪副后崖即席赋》、《答陈光宇病中见忆》二首、《吊公冶子墓》二首、《水心亭谣》、《山中即事》三首,还有明历历三十一年(1603年,丁惟宁61岁时)诸城县志《序言》等寥寥几篇。
丁惟宁幼子丁耀亢曾记得:弇州先生王化贞任青州兵宪时,巡视诸城,观兵海上,曾来九仙山与丁惟宁吟咏唱和,记得一次,西园赏花,丁惟宁有诗句:“松下归来兴,花前老去心。”丁惟宁还喜欢弹古琴,曾临水构筑凉亭,常于亭上凭水抚琴,随口吟诗:“琴声不合石当水,桂馥频来岸似花。”
以上见到的,尽是载在《青州府志》和《诸城县志》史料上的寥寥几篇,余多散逸。
多年来,因《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真名疑案,使众多研究者和爱好者为之殚精竭虑,各种推断与考证异彩纷呈。近年,有关专家学者以遗存在民间鲜为人知的明代字画、方志、族谱、碑刻等文物为依据,将确凿的史实与缜密的论证有机结合,并参照了丁惟宁一生的经历,首次推出《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是丁惟宁,并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丁惟宁从一回到家乡,就在住处附近修筑了祭室,室内高悬父母遗像,他每天朝夕,都要来遗像前祭拜,同父母说说心里话。每逢父母祭日,先吃斋三天,身穿素白衣冠,带领家人,恭恭敬敬地行祭祀礼。
丁惟宁安居山间石庐,得到了乡人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