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团结兄弟,善待邻人,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正是这优秀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熏陶着华夏儿女的世世代代,造就了优秀的中华民族,使我们能骄傲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孝悌美德,睦邻之道,也教育了我们的世代族人,使他们成为了彬彬有理的贤良之士,有道高人。在山东省胶南市大村镇天台山下的大姓天台丁氏中,就出现了这么一位孝悌睦邻的楷模,他的名字叫丁执,是天台丁氏十二世祖。他的一生虽然平凡,但他孝敬父母,善待弟兄,尊老爱幼,和气待人,邻里和睦,德高望重,确实是事迹感人。因而,清乾隆年间的朝廷重臣、经筵讲官、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诸城名人刘统勋曾为其挥毫作传。
世系概述
丁执,字子礼,他的祖先起初是武昌人。元末,天下大乱,有祖名丁兴者,手执铁枪,跟随农民起义军领袖朱元璋,南征北战,攻城夺地,奋勇当先,多立战功。因而,被明太祖朱元璋诰封,居海州。丁兴次子丁推,由海州迁诸城东南乡天台山下,立村居住。世代繁衍,成为望族,所居之地,远近称为丁家大村。丁推就成为琅琊天台丁氏始祖。丁推的子孙,善耕种,善治家,读诗书,习文章,尤精于对华夏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承发扬。有许多人以文章显著而金榜题名,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丁执的曾祖丁成性,也是邑廪生,生来宽厚待人,好救济穷人。一些心怀叵测之人,设计侵占他家的财产。表面上也是装穷装憨,要他拿财物救济。还有人赖他土地财产,他也不与争究。后来,家道逐渐败落。丁执的祖父丁助,也是诸生,在文才上有一定名气,可惜,少年早亡。丁执的父亲丁固松,年幼丧父,家道艰难,生活非常困苦。
孝敬父母
丁执从小就常听父亲说起其年幼丧父、家道艰难的悲惨情景。他非常敬佩父亲自小立家,不怕艰困的精神,也非常痛爱父亲,从小他就帮助父亲干这干那,做些家务,分担父亲的劳累。每当父亲从田里干活回家,他就赶忙拿个小凳子给父亲,让他坐下歇歇,再去倒一碗水,双手端着送给父亲,让父亲喝了解解渴。看到父亲愁闷了,他就偎在父亲身边,说这说那,让父亲解闷宽心。父亲让他去别人家的私塾借读。他看到家里实在困难,自己是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一大家子人,靠父亲一个人撑着这个家,真是太累了。十一岁那年,就不再去读书了。他说:“不能为了让我读书,把父亲累坏了!我不能让父亲独受其困。我已经长大了,家庭重负,我应该和父亲一起分担!”从此,他就和父亲一起下地干活,风里来,雨里去。春天,他和父亲一起翻地播种,育苗插秧。三伏酷暑,他和父亲一起挥汗锄草,脸朝黄土背朝天。秋天,他和父亲一起收获粮棉蔬菜。冬天寒冷,他也不闲着,就和父亲一起砍柴拾草,修理农具,以备来年。经过几年的艰苦操劳,渐渐的,家境好了起来。
闲着的时候,他就拿出自己在私塾中的课本,在月光下苦读。父母对他说:“你已经不上学了,干了一天活,怪累得,快不看吧!”他说:“我读书,不是为了去赶考应试,夺取功名。这些书,上面记载了圣人贤者的言论,和他们的处世之道,能教我们如何做人。我读书,就是为了从书中学习圣人的为人。守着这些圣贤之典籍,我怎么能不读呢?”这些启蒙读物,经过反复研读,觉得读熟了,就又去买了一些更高深的经书习读。久而久之,越读越熟,也大长了他的见识。他还常常把书本知识跟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互相对照,动脑思考,使他的知识也更加渊博贯通。有时候,和秀才诸生一起谈经论典,他所发表的言论见解,常常有独特的地方,甚至超过了他们。
由于劳累,他父亲终于卧病在床,不能动弹。丁执就求医治疗,上庙许愿,煎汤喂药,想方设法给父亲治疗。药煎好了,他都要先尝一下,等到不烫人了,再慢慢地喂给父亲。父亲的大小便失禁,他就不断的给父亲打扫干净,擦洗身体。晚上,他就偎在父亲身边,一听到有动静,他就快爬起来,给父亲收拾。父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感叹父亲自小失父,劳苦一生,几次哭得昏过去。从父亲得病他床前尽孝,到父亲去世居丧守灵,丁执一直起居失调,饮食不周,加上悲痛过度,气郁痰凝,结果落下了痞疾,伴随他一生。
父亲葬后不久,母亲也去世了。丁执思念父母,经常去父母坟前泣哭不止。每天早晨起来,他都要去父母坟前拜谒,把一天的打算安排汇报父母。晚上,他仍要去父母坟前,细说一天来的大小事情。后来,他看见父母坟前荒凉无树,他就去寻来嘉树好苗,亲手载植,久之,形成一片树林,郁郁葱葱,连绵不断。“文化大革命”时墓林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