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家族文化探寻”档案物品征集活动引起《金瓶梅》作者后人关注 送来六百年族群延续族谱影印件
泛黄的族谱纪录宗族六百年延续的历史沧桑,一个个故事讲述琅琊丁氏才俊辈出的辉煌。“在青岛,也许很难从统计学上来证明琅琊丁氏是否为‘第一大姓’,但琅琊丁氏保留下来的族谱和宗族人才辈出的历史却足以证明‘丁氏’是青岛地区,特别是在胶南有着重要影响的姓氏之一!”青岛早报、青岛新闻网、市档案馆联合举办,青岛广和源·聚宝苑地产“天鹅堡”项目承办的“青岛家族文化探寻”档案物品征集活动自5月24日正式启动以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青岛地区有着六百年宗族延续历史的琅琊丁氏后人丁全来先生和丁孝语先生向活动办公室送来一批经众多丁氏族亲收集整理宗族资料文献,这其中包括清朝乾隆30年琅琊丁氏第三次修编的族谱影印件。通过这些资料,让我们得以窥见琅琊丁氏六百年余年的宗族历史的辉煌以及这个姓氏对青岛地区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丁氏扎根胶南大村
提到胶南,要么想到大珠山,要么想到琅琊台。很少有人知道胶南还有一座非常神秘而又有着美丽传说的藏马山。而藏马山下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丁家大村也鲜有人知。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孕育了一个文化世家琅琊丁氏。抗倭名将昭勇将军丁珠、明清时期的文学家丁耀亢、聊斋志异中的丁前溪也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这些在历史上的名人们都来自一个族群——琅琊丁氏。自明初以后六百多年来,从这里走出了数不清的丁氏优秀儿女。在丁全来先生和丁孝语先生送来资料中,记者了解到,琅琊丁氏,系明初从海州大村迁徙而来——自称琅琊丁氏;元代以前“世居武昌府武昌县南门外”,溯之宋代家似丰城,再前则不可考。谱牒资料记载,明初一同迁来的尚有表兄弟董氏和徐氏。琅琊丁氏的始祖是姜太公的长子丁公伋,以谥得氏至今已逾三千多年,战国以迄宋元的无数迁徙已使谱系无法连续。案之《海州丁氏世谱》,丁兴“先世世居武昌府武昌县,元末以铁枪归明太祖,屡从征有功,洪武二十四年除淮安卫海州守御所世袭百户”。琅琊丁氏始迁祖为丁推,《丁氏家乘》首传:“始祖推,海州始祖兴之次子,始自海州迁诸城,年月不可考,卜居海上藏马山西之小天台(东原),以治箕为业,卒葬天台山东麓”。大村丁氏始迁祖推与日照丁氏始迁祖顺,是同祖雁行兄弟,与潍阳丁氏、菏泽丁氏皆同宗。
丁推迁至大村后,改军户为民籍。大村也就是现在的胶南大村镇驻地。“初以织箕自给,顾精神力绝人,耕稼蓄牧,皆以心计纬之;季年,称饶裕矣;好济人之急,岁寝罄资以赈,亦有天幸,未尝乏绝。治家有则,冠婚丧祭皆之承吾宗”。至崇祯九年初创族谱时,“瓜瓞蕃衍,墟落冢墓相望无别姓,盤亘六十余里,登国册者千余人”。一传彦德、彦隆、彦甫,彦德一脉六传七十二支,至乾隆三十年三修家乘时,仅在今胶南一带即已繁衍成十几万众。
六百多年间,虽迭经兵燹灾荒,但大村丁氏族人无论走到哪里,始终牢记祖训、自强不息、保家振族,在明清易代、帝制消亡和抗战、内战的板荡之中瓜瓞绵绵,遍播昌乐、寿光、黄县、莱阳、蓬莱、栖霞、杭州、无锡、东北三省、北京、上海以至海外,多达数十万人,成为青岛地区显赫大氏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