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张清吉先生深入实地考察,以考古学家惟重视事实发现的态度,以遗存在民间鲜为人知的明代字画、方志、族谱、碑刻等文物为依据,将确凿的史实与缜密的论证有机结合,首次提出兰陵笑笑生为丁惟宁的学说。《东岳论从》1998年第六期刊发张清吉先生的论文《<金瓶梅>作者丁惟宁考》,断定"兰陵笑笑生"就是丁惟宁。并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从而引起了国内外金学界的极大关注。
《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创的写实小说,鲁迅先生认为"同时说部,无以为上"。丁惟宁自幼勤奋好学,聪慧过人,才华横溢,出类拔萃。他为诸生时,就曾为家祠撰写一楹联云:"五服堂中恩最重,九经书内孝为先",横额:"慎终追远"。他的后人丁耀亢在《述先德谱序》中记载"(丁惟宁)从学于邱简肃月林先生,少聪颖,年弱冠举于乡"。
从此石坊作品来看,丁惟宁的书法师承是由晋唐而来,用笔敦厚,结字开阔,直追羲献遗风,清新雅致。
明代书法继宋、元帖学书风,继续追求字形端庄雍容、笔法婉丽遒媚、章法疏密和谐的风尚,产生了一批帖学集大成者,但同时又走向柔媚流便的极端,日益表现出帖学的衰微。而丁惟宁所处的明代中后期,正处于吴门书派日益衰退和华亭书派逐步崛起的交替阶段。活跃在当时的书家有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和董其昌等人。这些书家虽取法都是晋唐传统,但他们更多的表现出古意昂然、生淡奇崛的书风。
石坊正面的"仰止坊"三字,用笔浑厚扎实,起收有度,提按顿挫分明,笔画有"颜筋柳骨"之感,绵里裹针;结构宽博,开合得法,得颜真卿楷书神髓。尤其是"坊"字,行书笔意甚浓,映带自然,气运贯通。
石坊背面的"山高水长"四字,结体修长,挺拔俊秀。书写此类榜书,在点画、字形等方面的变化处理上尤为不易,因为它不同与案头小楷那么容易控制笔毫,所以能使擘窠书的粗细变化和映带运用自如,可见书家对于字形的非同寻常的驾驭能力。
石坊两边的对联"一咏一觞畅百年之逸兴,勿伐勿剪绵千载之遐思"。在笔法上,强化了颜体书风的"蚕头燕尾"的笔画特征,起笔和收笔用力重按,横轻竖重使每个字具有厚度,甚至给人一种浮雕感。在结构上,主要是吸收了颜氏字形方正、外紧内疏的特征;其中"兴"和"剪"两字中宫紧收,横画特别突出,隶意明显,有钟王遗韵,具有庄重正大的气度。如此种种分析,均充分说明了丁惟宁学习古人书法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