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记写石牛山(坐落于诸城市东部)

[日期:2013-03-31] 来源:原创(原载于《山东省博物馆》  作者:丁熙明24支22世 [字体: ]

      作者简介: 丁熙明(1951—),诸城琅琊丁氏24支22世,诸城市林家村镇郭家村人。1970年参加工作,1987年自学考试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专科。诸城市政协委员、防疫站工艺美术师、宣传科科长退休。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年画作品《春市》于1988 年荣获全国农民书画大赛一等奖;《春光美》、《母乳喂养好》于1989年、1996年获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卫生系统美术作品展览铜奖《打筒儿》获全国首届农村青年书画剪纸大奖赛三等奖。自1982 年来,在《山东文学》、《农村大众》、《年画艺术》、《艺术世界》、《中国书画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年画作品、年画论文多篇多件。今择其一发表,以飨族亲。丁熙煜整理

      在诸城市最东端的林家村镇,有一座石牛山。山不高,海拔仅125.3米,高出附近地面不足百米,方圆一平方公里,远看像个土丘,与远处高高大大的障日山相比,实在太不起眼。然而,就是这小小的石牛山,却因山顶的巨石和一个神话传说而远近闻名。
    传说当年二郎神担山赶太阳路过此地,已经望见大海了,他很是高兴,便加快了脚步。可正当此时,忽觉鞋子里有东西硌脚,杨二郎一个闪失,一座大山便从身前的筐篓里撸了出来,另一座小山就势翻了个跟头,竖在了地上,扁担失去了平衡,后面的大山也从筐篓中摔出。二郎神定定神,将鞋中的土倒掉,发现有两块小石子,知道是它们作的怪。石头太小,所以他并未在意,起身想将掉在地上的山装入筐篓重新赶路,没想到三座山像生了根一般纹丝不动。二郎神大怒,挥动神鞭朝最大的山连抽三鞭,那山即刻出现三道豁口,却仍是纹丝不动。山对于这块土地如此执着依恋,令二郎神动了恻隐之心,于是也就作罢,三座山由此留了下来,那遭受鞭笞的是障日山,“撸”出来的是鲁山,翻跟头“竖”在地上的是树山,鞋中的土便是石牛山底盘,硌脚的两块石子便是山顶上的石牛和牛粪。故事巧妙地将几座山连在一起,在此地妇孺皆知。
    传说归传说,没有人相信它是真的。那么,真实的石牛山又是怎样的呢?
    石牛,由大小两尊巨石组成,大石头是牛,小石头是牛粪。两石并不相连。从外形看,石牛俯首收身,作努力状,仿佛奋力一跃,便能惊天动地。牛首向东,略偏南,正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石牛后面的那堆“牛粪”,是对牛的烘托,当地百姓传说里面埋着一个巨大的金元宝。现在看石牛,绕山一周也难找到一个最佳位置,观看石牛的最佳位置早淹没在山下水库中了,那是山下石牛埠村的街心。1959年修建水库之际,石牛埠村部分村民搬迁至吉林省汪清县。1966年扩建中型水库,村子全部搬迁至石牛山北麓,原址成为浩淼的水面。如今泛舟水中,虽然能感受到石牛的不凡气势,但是观察角度因蓄水而抬升了二三十米,观察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再说那“巨大金元宝”,不过是个传说,但发热的头脑遇到荒唐的年代,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文革期间,石牛山出奇地热闹,不知谁心血来潮出了个主意:炸掉石牛!立即有人响应,在“石牛”和“牛粪”石上凿起了炮眼。炮眼有的凿好了,有的正在凿着,公社大院里忽然来了指示:不准爆破!头脑发热的人反问:为什么不让炸,不就是两块石头吗?发布指示的说:县里不让炸,说这是名胜古迹。头脑发热者骂骂咧咧:哪个多管闲事的报了信!
    现在想来,真为石牛捏一把汗,唉!立于天地之间亿万年的神牛,竟差一点儿遭灭顶之灾!在那个年代,居然还有人通风报信,至为可敬;县里居然还有管事的,知道石牛的价值,并发出指令来保护它,着实难能可贵。
    没有人能说出石牛的年龄,也没有人知道石牛与天地之间所有的牛——野牛、耕牛、牦牛、水牛、奶牛……哪个更久远。有道是无生命之石赋生灵之形,便寓有生命之灵魂,那么,是石牛有了牛的精神气质,还是血肉之躯的原始物种受了这石头的感化而进化为牛?
    20世纪70年代后期,神州大地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作家徐迟以《地质之光》和《歌德巴赫猜想》两篇文章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人们在认识了李四光、陈景润的同时,知道了世间还有“第四纪冰川”研究成果和“2+2”数学难题。那时,那部叫做《第四纪冰川》的科教片正在城乡间巡演,银幕上江南某山的一块巨石,被有力的学说佐证为第四纪冰川遗迹。这令石牛山下有学识的人浮想联翩,很是遗憾李四光没有见过石牛山上的石牛——要是他老人家能亲自考察研究一番的话,说不定石牛的来历早就弄清了,也说不定石牛与那巨石同出一地,是巨大的冰川运动之力,经数千万年的运动,将它阴差阳错地安在了这座小山上,如木工推动刨子留下的木屑,散落于板子上…… 但这一切,只有留待李四光先生的后继者来作研究定论了。
    石牛山东麓有一条河,障日山东麓也有一条河,两条河均发源于横亘东西的古齐鲁分界——齐长城,两条河在辛兴境内交汇,经百尺河、昌城而入潍水。两条河流之畔,人们根据各自村子与河相对的位置而称东河、西河、前河、后河。他们一代又一代在此繁衍生息,饮河水长大,枕黄土而长眠。900多年前,大宋王朝名士苏东坡到密州做官,苏东坡喜好名山之游,想必不会放过石牛山。可以想见,东坡先生若是见过石牛,定会挥毫畅意,或诗或赋或文。有一首诗,如今铭刻在林家村镇驻地“御牛河公园”东侧的“奔牛”雕塑基座上:
    硕牛疑为苍山丢,溜此恋景故永留。
    粗风久扫毛尽脱,每逢细雨汗频流。
    咫尺清泉不思饮,身边芳草懒启口。
    天地为栏山作主,松月相伴鹤是友。
    日月亮相吓獾狐,乐为田园护丰收。
    眼里农家是皇家,俯首甘愿充御牛。
    此诗并不难读懂。在诗人的笔下,这石牛是从遥远的苍山奔来的硕大之牛,因迷恋这里的美妙景致,甘愿永居此地,为百姓看护田园。这神牛不是宫廷御用之畜,“今者民为重,君为轻”,在神牛的心目中,农家是世界的主人,它甘愿为主人效劳,它才不理会京城皇帝老儿那一套呢。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与苏东坡有无关系?写于何时?有待专家、学者、有识之士考证。
    石牛山有沉寂时,也有喧闹时。早年的石牛山上,有好几座庙宇。如今80岁上下的人能说出名称来的,有白云观,关帝庙,还有建在石牛身后巨石上的老子庙。还有什么寺庙,就不太清楚了。
    如今,山上的残砖断瓦很是令人发思古之幽情。透过废墟,人们依稀想见当年四乡八疃的善男信女们,前往寺庙朝拜神祗,暮鼓晨钟,香烟缭绕,为石牛山凭添了些许神秘庄重。
    古代的庙会与山会,原本有演替渊源,解放前的石牛山会也曾盛极一时。山会是在每年农历的十月十四至十六。十月十二的林家村大集,已是十分热闹,可算是山会的预演。到了十三,远来的商贩便在山上搭起了棚子支起了锅灶。山会那天,远远近近的乡民们,便一股脑儿涌上石牛山,周边县区自不必说,远些的如即墨、昌邑、潍县,也有人光顾。小贩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说书的、唱戏的、打拳卖艺的,连同猪叫犬吠、牛哞马嘶,市声鼎沸,几里路之外都能听得见。
    石牛山会废于何年?老人们说是“事变”时期。“事变”就是“七七”事变。当时,日本鬼子的军车从东北方向的胶州开过来,机关枪嘎嘎地响着,由林家村的东门打进,西门打出,折向西南占领了石牛山。石牛山倒霉的日子到了,日月无光,山河失色,草木哭泣,和尚、尼姑、道士仓皇逃遁,寺庙的砖石成了炮楼的建筑材料。鬼子在此地建立了乡、村两级伪政权,役使村民在山上修了两座炮楼,在火力控制范围内修筑了围墙。他们居高临下,虎视眈眈,不时地四处扫荡。
    1938年,农历五月初二,鬼子的4架飞机在天上盘旋,正在林家村赶集的人们茫然地望着这个老鹰样的怪物,忽然一连串的炸弹投下,顿时血肉横飞,哭喊声叫骂声一片,闹市成了地狱,有12人当场被炸死,伤者和后来死亡的人数无法统计。惊魂未定的人们不敢在林家村赶集了,集市挪到了村西河的南岸,此处有平整的沙滩,有杨柳遮蔽,这下总该安全了吧,谁知又是血肉横飞,又是哭声喊声一片——这是同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三,鬼子出动两架飞机,炸死炸伤的百姓无法统计。人们将集市地点一挪再挪,仍然找不到个固定的地方。他们都是在天色未明前慌慌张张地做完交易,太阳一出便四处散去。山下的村民在饥寒交迫中备受欺凌与煎熬,连一个小集都赶不安生,哪还有心思赶山会?
    上世纪60年代初,林家村公社在第六中学举办阶级教育展览馆,将石牛山上的澡塘屋拆掉,运到六中理化室前的空地上,贴上毛笔字的说明公之于众,这是当年日本鬼子暴行的有力证据:他们从村子里抓去妇女,放进澡塘里洗澡,然后实施强奸、轮奸。睹物伤情,参观者群情激愤,齐声高呼: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
    世事沧桑,当年的炮楼、碉堡早已灰飞烟灭,伤痕却依然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历史是一部书,一本帐,比刻在石头上的字还要清晰,还要耐久。
    这小小的石牛山,还是汉代名将韩信曾经安营扎寨的地方。“韩信沟”从石牛山起源,蜿蜒北去,注入密水。石牛山下有一村子,也叫“韩信沟”。在此地与韩信有关的地名数不胜数,有大寨、小寨、会里、大屯、小屯、东屯、徐家屯、槐树荣(营)、哨头、哨泊、皂户、红庄等。
    站在石牛山北望,有一红土岭遥遥相对,红土岭也叫道士埠。清朝时候,岭下曾有一个管姓饱学之士,中了举人,做过山西、河南的知县。这在林家村,算是名人了。他的令人敬佩之处还在于他曾经成功地培养了两位门生,这两位门生后来都金榜题名,中进士第。他们是翰林管氏(莒县小窑人士)和慈禧宠臣——翰林徐会沣氏(诸城孔戈庄人)。有关这位老先生的故事乡间多有传说,此不赘述。
  “石牛是神牛,留恋此地的美景,不再往别处去。”“石牛甘愿为这一方百姓充当护卫,而且尽职尽责。”这一切,都是诗人的妙笔生花,事实又如何呢?美妙的景致不能代替铁定的事实。这块土地曾经上演过多少这样的场景:背井离乡的人们,离开故土前,望一眼石牛,永远地印在心中,直到老死他乡;一些人走了又回来,老远望见石牛,心中热热的,眼里湿湿的。然而留恋归留恋,过了不久,贫穷逼得人不得不再次远走它乡……
    终于出现了这样的局面:神州大地,春风化雨,生机焕发,人们开始过起了像样的日子,做起了自己想做的事。一拨又一拨年轻人,从石牛山下走出去。与前辈人不同的是,这些人开始了崭新的命运:上学,当兵,从政,务工,经商……他们不管担当何种社会角色,也不管身在何处,每当想起故乡,便想起柳丝飘拂、燕子呢喃、沉甸甸的谷穗、飘飞的蒲公英,和那头亲切的石牛。没有哪座山能代替石牛山,没有哪尊石能代替石牛。
    故乡只有一个。石牛只有一个。
    远离故乡的游子,从来没有忽略和遗忘这片故土。他们把目光盯在这里,以客观的位置调整合适的焦距,对准故乡的风信雨情、寒暑更替。眼见得一个个经济神话在异地演绎,一桩桩经济奇迹在他乡崛起,他们焦灼而困惑:难道家乡就这样沉寂下去?神牛真的只是偶然流落于此地的石头?
    可是,请勿急着下结论!请不要低估了这片土地,小瞧了这里的人们。游子也不要过于焦急,你毕竟离开这片土地太久,你对它并没有完全认识!
    当游子为这片土地焦灼时,当旁观者对这片土地失去耐心时,这里的变化早已开始,如茫茫大海中的暗流,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奇迹,往往是在悄无声息中孕育、生发。变化,在人们不经意间完成。
    如今,在石牛山下的这片土地上,皂户的辣椒市场、大屯的工艺品基地、林家村镇驻地民营经济及工艺品加工、乳品加工、食品加工,形成三足鼎立、稳步发展的格局。驱车走过泰薛公路林家村段,举目南望,但见神牛蹲伏于山顶,一副不求荣耀、务求实效的派头,令观者胸怀放宽气度豁达,精神境界得以提升。神牛的内涵,人们似乎刚刚悟出。
    一切似乎刚刚开始。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丁熙煜 | 阅读: 次 

相关新闻       诸城琅琊丁氏 丁氏文化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6)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 6 楼
* 匿名 发表于 2013-6-10 20:37:29
石牛山 我的村庄
第 5 楼
* 匿名 发表于 2013-5-16 14:38:45
石牛山,童年记忆。
第 4 楼
* 匿名 发表于 2013-4-24 6:42:36
石牛山,福山也!
第 3 楼
* 匿名 发表于 2013-4-4 6:43:27
文章有深意。
第 2 楼
* 匿名 发表于 2013-4-1 12:48:58
这样一写《石牛山》,就赋予了灵气!周围的老百姓沾光了!
热门评论
* 匿名 发表于 2013-4-1 12:48:58
这样一写《石牛山》,就赋予了灵气!周围的老百姓沾光了!
* 匿名 发表于 2013-4-4 6:43:27
文章有深意。
* 丁熙煜会员 发表于 2013-3-31 17:37:05
今天先发族兄丁熙明大作之一,以飨族亲。
* 匿名 发表于 2013-4-24 6:42:36
石牛山,福山也!
* 匿名 发表于 2013-6-10 20:37:29
石牛山 我的村庄
* 匿名 发表于 2013-5-16 14:38:45
石牛山,童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