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三降尘世之谜

[日期:2010-02-25] 来源:  作者:丁其伟,金亮鹏 [字体: ]
    诗中,玄白即黑白的意思,引申为是非。而解嘲,指受人嘲笑而自己辩解。语出杨雄《解嘲》:“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创《大(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人有嘲雄以玄之尚白,雄解之,号曰解嘲。” 丁惟宁作为大明王朝末世的一名监察官,对官场的黑暗有着透彻的了解,对吏治之腐败深恶痛绝。但他并无回天之力,因借郧阳兵噪事件遭诬陷而“拂衣而归”,并一再拒绝重新出仕。布衣草鞋,隐居九仙山,潜心创作。对于这中间是是非非的议论,以及一些人对其高官不做,厚禄不要的嘲弄,他自然不会去“解嘲”。诗中的翻笑,是反而笑笑自己的人的意思。在《金瓶梅》第三十回中,痛斥那时社会“富贵皆因 巧得,功名全仗邓通(钱)成。”并借宋喻明,指出:“那时徽宗天下失政, 臣当道,谗佞盈朝。高、杨、童、蔡四个 党,在朝中卖官鬻狱,贿赂公行,悬秤升官,指方补价。夤缘钻刺者,骤升美任;贤能廉直者,经岁不除。以致风俗颓败,赃官污吏遍满天下,役烦赋重,民穷盗起,天下骚然。”试想,迷恋这样一个社会的官位,将意味着什么?那些人不正应当受到翻笑吗?而其“翻笑”的手段,就是“苦推敲”了一部小说《金瓶梅》。《金瓶梅》无情地揭露了明王朝末世的腐朽、糜烂。一生中既受人嘲笑,又用毕生精力著书翻笑别人,不是笑笑生是什么。这样看来,欣欣子确是丁惟宁的知己朋友。否则,他不会称其为“笑笑生”。全面细读丁惟宁的《山中即事》诗文,我们就会明白,丁惟宁一生确实是在“笑笑生”。而这种笑究竟含有多少苦涩,只有丁惟宁自己知道。他在九仙山忽歌忽哭(《柱史丁公石祠记》言其“歌于斯,哭于斯”)就是真实写照。而丁惟宁一生写有不少诗词歌赋,但石祠碑文的编排者仅录他的这一组《山中即事》,其为丁惟宁作《金瓶梅》留下证据的用心昭然若揭。
   四、石公的来历。坐落在九仙山下的柱史丁公祠,本是丁惟宁生前,由其长子耀斗“逆探公意”,在“草庐”旁修筑的全石建筑,即:“凡覆者、立者、承者皆石也”(石祠记语)。因其全身都是白色花岗岩,而被称为石室、白玉堂。时为诸城县令的唐文焕在碑文题词中说丁惟宁“出处高风远,修藏白玉堂”。表明丁惟宁生前曾在石室内编纂、 撰写文章。丁惟宁生前曾要求自己死后葬在这里,但因当时石室所在地为空旷山野,又远离祖茔,因而“以法不得葬”。人们就将其神位放在石函内,送主石室, 并辟为“柱史丁公祠”。王化贞的《柱史丁公石祠记》翔实地记述了这一过程。丁惟宁生前在石室创作,死后神主石祠,这是他被称为石公的表层、外在的原因。碑文徐升题词中有“柱史婆娑一片石,芙蓉高搴布瑶席”之句。把丁惟宁说成婆娑起舞的“一片石”,不仅佐证丁惟宁即是石公,而且也揭示了这其中深层和内在的原因。丁惟宁在万历初年时任监察御史,巡按直隶。而其时万历皇帝朱翊钧年少,首辅张居正独揽朝纲。张居正排斥、打击异己,威势煊赫,连万历帝都对他毕恭毕敬。而丁惟宁却不信邪,他公然将张居正“恃势稔恶”的亲戚斩于庑下。《琅琊天台丁氏家乘》载:丁惟宁在巡按直隶时,“土豪某,江陵(指张居正——笔者)相国戚也。恃势稔恶。公始视事,诉者数百人,尽斥之去,而以主客礼致土豪。至,则令对簿,不服,前数百人者乃自署中出,互质之。土豪曰:‘服矣!然念张太师,当宽我。’公曰:‘固宽汝也!’斩之庑下。……知忤江陵,遂告归,时年三十二。”丁惟宁这种不阿权贵、敢于碰硬的精神,确实像一块顽石。石公之称,当之无愧。有人说,《金瓶梅》是《红楼梦》之祖,而《红楼梦》最初称为《石头记》,是否受此启迪?
    五、紫阳道人的来历丁耀亢虚构三次转世故事,让神仙丁令威一转为朱顶雪衣的仙鹤,二转为善于锻铁的匠人,三转为东海人,二转、三转都自称为丁野鹤。可为什么又要自称紫阳道人呢?紫阳道人有何来历?徐升题词中有九仙山“东来紫气真人在”的诗句。东来紫气即紫气东来,源自老子出函谷关的传说,有紫阳之意。而真人,则是道家对“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的称谓。我国古代,有少数道家人士被帝王赠号为真人。而在宋代,道士也有被称为真人的。如天台人张伯端,少好学,熙宁间(宋神宗年号)游蜀,遇刘海蟾,授金液还丹火侯之诀。就改名用成,字平叔,号紫阳,后人就称他为紫阳真人。他于治平间(宋英宗年号)访扶风(地名)马处厚于河东,以所著《悟真篇》授处厚,说:“愿公流布此书,当有会意者。”这里,徐升题词再次证明丁惟宁就是紫阳道人。而紫阳真人张伯端与紫阳道人丁惟宁的共同之处,一是都是天台人,只不过张伯端可能是浙江之天台人,而丁惟宁是山东诸城之天台人,即今胶南市大村镇人。而这两处天台山并非一般地同名,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源渊。史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之后,渡淮北上,占领鲁东南,史称其“徙都琅琊”。他将这里的一些山用越国名山命名,如今五莲县境内的会稽山、胶南市境内的天台山,等等。古人称其“命名识危苦”,意在称雄中国。这些山名一直沿用至今;二是张伯端是游蜀之后改号紫阳,得紫阳真人称号的。丁惟宁从长治县令擢为四川道监察御史,他自然也少不了有游蜀的经历;三是都有书授人流布。《金瓶梅》的传抄本基本上源自董其昌(字思白),已为文学界考证。丁惟宁与董其昌,先后在宫廷讲过学(侍经筵),又先后任湖广按察司副使,而且在这一任上,丁惟宁因“兵噪”贬官,董其昌因“学噪”辞职。(董其昌事迹可见《明史》董其昌传)二人交往甚厚。徐朔方先生《论〈金瓶梅〉》一文注释⑴说:“《袁中郎全集》《书牍》卷下《与董思白(其昌)书》云:‘《金瓶梅》从何得来?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后段在何处?抄竟当于何处倒还?幸一的示。’此信作于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袁宏道当时任吴县知县。这是有关《金瓶梅》流传的有年代可考的最早的记载。”由此可见,丁惟宁在创作《金瓶梅》的中期,即《金瓶梅》尚属半成品时,就已经授与了董其昌。而其“后段”的写成,也就是《金瓶梅》全书的收笔,则是万历三十年代的事。这也是直至万历四十年代才有《金瓶梅》刻本浮现的根本原因。上段说明了丁惟宁被称为紫阳道人的原因。而丁耀亢著作《续金瓶梅》,差不多有着同样的经历,因而也自称紫阳道人。丁耀亢这样煞费苦心,暗藏玄关,而又能够使人有据可查,明了虚构三次转世故事的动机,明白谁是紫阳道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六、《金瓶梅》故事人物蔡京的原型是谁世人对《金瓶梅》褒贬不一,对其作者是谁争论不已。但却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作者以宋喻明,肆无忌惮地揭露了明王朝末世的腐朽、糜烂。故事中人物蔡京也是假托,绝非真正宋代的宰相蔡京。《金瓶梅》是小说。小说就是小说,其故事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当然,塑造人物会有原型,有时一个人物的原型还不止一个。读过《金瓶梅》的人,大多认为其矛头所向,是指上了明代的某一宰辅,如严嵩说。笔者通过对众多史料的疏理,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在此一并提出,仅供方家参考。首先,笔者认为,《金瓶梅》故事中的蔡京,集合了几位明代宰辅的影子。一是大 臣严嵩,因为丁纯、丁惟宁都亲身经历了严嵩时代;二是张居正;三是申时行。在丁惟宁于万历十五年受巡抚李材诬陷被贬三官时,申时行是朝中首辅。《明史》卷二二七记载:发动陨阳“兵噪”的是参将米万春。“惟宁责数万春,万春欲杀惟宁,惟宁逃而免”。事后,“御史杨绍程勘万春首乱,益罪。大学士申时行庇之,置不问。旋调天津善地去。”而李材因加之别罪,万历帝执意要杀其头,也是申时行等千方维护而幸免。这种赏罚不明,无罪有功的被贬官,有罪的反而被调往“善地”,反映了明代吏治的腐败。丁惟宁在小说中发泄对宰辅的愤恨是可以理解的。其次,笔者认为,丁惟宁锋芒所向的宰辅主要是张居正。就是说,张居正是故事人物蔡京的主要原型。第一,张居正虽是革新图治的伟人,却又是气量狭窄、不能容人的小人。例如,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是一个放浪不羁的人,居正当国,更增加了他的威风。万历初年,御史李姬前往广西,路过江陵,不意稍微顶撞了一下张文明,就被张居正革职。明朝末代的政治,充满无数腐化的因素。腐败势力侵蚀一切,笼罩一切。张居正就是其中腐败的罪魁,贪官中的祸首。连他的门生、御史刘台,都开有明二百年之先河,上疏弹劾他。刘台在奏疏中说:“至若为固宠计,则献白莲、白燕,致诏旨责让,传笑四方矣;规利田宅,则诬辽王以重罪而夺其府第,今武冈王又得罪矣;为子弟谋举乡试,则许御史舒鳌以京堂,布政施尧臣以巡抚矣;起大第于江陵,费至十万,制拟宫禁,遣锦衣官校监治,乡郡之膏尽矣;恶黄州生儒议其子弟幸售,则假县令他事,穷治无遗矣;编修李维桢偶谈及其豪富,不旋踵即外斥矣。盖居正之贪,不在文吏而在武臣,不在内地而在边鄙。不然,辅政未几,即富甲全楚,何由致之?宫室、舆马、姬妾、奉御,同于王者,又何由致之?在朝臣工,莫不愤叹,而无敢为陛下明言者,积威之劫也。”刘台的攻击是有根据的,并非污蔑不实之词。不仅张居正本人“营私第以开贿门”,他的仆人、同族、子弟、还有他的父亲,多有恃势稔恶者。《明史》载,他的仆人“苍头游七,入赀为官,勋戚文武之臣多与往还,通姻好。七具衣冠报谒,列於士大夫。”恰似《金瓶梅》中与西门庆勾结的蔡京管家翟谦。张居正于万历十年死后不久,即被贬去所有官阶、封号,全家遭抄。整个万历朝无人为他平反,也没有人说他好。这是丁惟宁敢于在《金瓶梅》中大胆描写宰辅劣迹的原因之一。第二,张居正与御史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明史》载:“居正以御史在外往往凌抚臣,痛欲折之。一事小不合,诟责随下。又敕其长加考察。给事中余懋学请行宽政,居正以为风己,削其职。御史傅应桢继言之尤切,下诏狱,杖戌。......由是诸给事、御史益畏居正而心不平。”在张居正对给事、御史大施淫威的时候,丁惟宁恰是一位御史,而且是一位敢于太岁头上动土、将其亲戚斩于庑下的御史。这是丁惟宁借书发泄的又一个原因。御史是古代的监察官。在皋鹤堂本《金瓶梅》第一回《西门庆热结十兄弟,武二郎冷遇亲哥嫂》中,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说:“如今世界,开只眼闭只眼儿便好,还经得多出只眼睛看人破绽哩!分明流露的是监察官的感慨。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金瓶梅》是一位御史的作品。第三,张家与诸城籍官吏之间的仇恨。籍贯诸城的邱舜,是明代有名的循吏,是一反腐倡廉的斗士。他曾多次上疏弹劾严嵩及其党羽,后被嘉靖帝杖六十、斥为民。“神宗(万历)立,言官交荐,张居正恶之,不召。”(《明史》)张居正死后,起右通政,擢右副都御史、刑部侍郎。正是他奉旨偕中官张诚查抄了张居正的家。在抄家过程中,张居正长子敬修自杀,临死前写下血书,其中说:“邱侍郎、任抚按、活阎王!你也有父母妻子之念,奉天命而来,如得其情,则哀矜勿喜可也,何忍陷人如此酷烈!”这些史料清楚地说明,张居正与诸城籍官吏邱舜、丁惟宁之间的矛盾,甚至仇恨。丁惟宁与邱舜,不仅是老乡,而且都是反对吏治腐败的斗士。丁惟宁还曾拜邱舜为师,并与其子邱云章一同考中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关系十分密切。丁惟宁以张居正为故事人物原型,写入《金瓶梅》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大概就是欣欣子所说的“吾友笑笑生为此,爰罄平日所蕴者著斯传”。认定张居正是《金瓶梅》故事人物蔡京的原型,还有一个间接的证据。就是丁耀亢在《续金瓶梅》第十七回,描写了蔡京“这些权臣家贬杀抄没,人口俱亡,只有蔡太师之母封一品太夫人李氏,年过八旬以外,得因老年免罪,发在养济院支月米三斗”,后流落给孤寺遭恶报的有趣故事。历史上的蔡京死后是否有八旬老母留世,笔者未考,倒是张居正死后被抄家时,确有八旬老母王氏仍然活着。刑部尚书潘季驯言“居正母逾八旬,旦暮莫必其命,乞降特恩宥释。”神宗下诏特留空宅一所,田十顷,赡养居正的母亲。上谕说:“……王氏从厚,援徽府例赡养。……伊属张居易、张嗣修、张书、张顺,俱令烟瘴地面充军。” 考证《金瓶梅》故事人物的背景,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金瓶梅》的成书原因,同时,这可以再次证明《金瓶梅》的作者确是丁惟宁。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次 

相关新闻       三降尘世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1)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 1 楼
* 丁加华会员 发表于 2015-2-4 14:16:10
下了功夫,很有史料价值,辛苦了!
题诗一首,承先祖遗风 :
七侓
九仙山吊祖
彩霞浸染九仙山,
道骨仙踪一面悭。
海浪长拍石臼所,
春风已过穆陵关。
登堂入室龙蛇动,
驾鹤乘云笔墨闲。
三顾红尘何事了?
翻身已是烂柯间。
——诸城市大甲沟村十九世孙丁加华题诗
回复 支持 (18) 反对 (18)
热门评论
* 丁加华会员 发表于 2015-2-4 14:16:10
下了功夫,很有史料价值,辛苦了!
题诗一首,承先祖遗风 :
七侓
九仙山吊祖
彩霞浸染九仙山,
道骨仙踪一面悭。
海浪长拍石臼所,
春风已过穆陵关。
登堂入室龙蛇动,
驾鹤乘云笔墨闲。
三顾红尘何事了?
翻身已是烂柯间。
——诸城市大甲沟村十九世孙丁加华题诗
回复 支持 (18) 反对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