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永隆纪事

[日期:2010-02-25] 来源:  作者:丁存宽 [字体: ]

  祖母逝世

  承受不了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悲痛,祖母忧而成疾,于一九二六年不幸逝世,终年61岁。
  
  先一年刚办完叔父的丧事,第二年又办祖母的丧事,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哪!全家人的悲痛心情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为了表示对祖母的悼念,父亲含泪亲手书写了讣告,安排人在永隆河街上显眼位置张贴。讣告内容有
  “族戚友一概免吊。哀子儒轩泣血示。”
  
  这个讣告贴出后,亲戚朋友还是要来吊唁。永隆河街上的亲友们非常重视参加祖母的悼念活动。他们写了挽联,用两张桌子做成亡席。当时为祭奠死者,人们在每个桌子上放十个盘子,盘子里用糖做上各种动物,还放几块纸剪的物品,这就是亡席。给死者抬亡席,是对死者的最高礼遇,意思是让死者在阴间也能大富大贵,也能享用到丰盛的美味佳肴。他们请了锣鼓队,敲锣打鼓地把亡席抬了来。一共来了五,六十人。其它亲戚族人也是这样抬来的。一共抬来了八抬亡席。每抬来一抬亡席都要安排专人去迎候。客人们都要到祖母的灵前跪拜,父亲也陪着客人跪拜。用酒宴招待客人,请客人入席赴宴,称之谓“坐席”。抬亡席来的亲友和客人都要一一被安排坐席。悼念的人群川流不息,坐席的人群川流不息。八抬亡席的锣鼓象比赛一样敲得震天响,迎候亡席、迎候亲友、吊唁亡灵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把一个丧事现场烘托得更加悲切。
  
  
  我家用白布做了三十多件孝衣,分发给孝女们一一穿上。男人们,孩子们则戴着洁白的孝帽。特别是女人和孩子们的鞋面上,也被缝上了白色的布面,称为孝鞋。洁白素雅的装束,寄托着人们的哀思,表达了对祖母的孝弟之心。母亲和妈妈以及来为祖母送葬的亲戚族人中的女人们穿着洁白的孝衣和孝鞋,或坐或站在祖母的遗体旁哭泣,有的还伏在祖母的遗体上号啕痛哭,一一哭诉着追忆着祖母处事为人的大度磊落和一辈子生活的劳苦艰辛。
  
  
  父亲请阴阳先生到安葬之地去看了风水,确定了棺木的朝向。十几个道士在家里吹吹打打,念念有词地给祖母做道场。道士们挂着十殿闫王,在禾场上做了八个门,弄了一些小树枝插在地上。树枝上挂了很多鞭炮。道士们打粉火、跑八门、招孤赈济,做着道家的法事。在拉着的绳索上面还挂了一幅幅的图画。上面画着做了好事的,来生就脱大红大紫大富大贵的生。做了坏事的,来生就变牛变马变猪变狗和一些小动物。还用五颜六色的纸做了房屋、纸人纸马、金元大宝等,烧了后能让祖母在阴间尽情享受。
  
  
  道士们敲梆击罄,口念咒语,扬幡招魂,,超度亡灵。道家的音乐也是“嘎玉撞金,鸣丝吹竹,击金鼓镗,鸣玉琅琅”,一片仙界气氛。这样闹了一天一夜后,第二天才送葬。
  
  
  到了第二天,坐席结束后,开始送葬。送葬时,孝男孝女们齐齐跪拜于祖母的棺木之前,哀哭之声更是惊天动地。此时,鞭炮噼噼啪啪地炸响,送葬的锣鼓齐鸣。抬棺木的“八大金钢”熟练地把黑色的棺木放在倒扣在地上的两条长条板凳上,用粗大的麻绳把板凳和棺木一起抬了起来。送葬队伍的最前面,一个道士手举招魂幡,边丢纸钱,边“啰啰啰啰”地叫着,此谓之在为死者“明路”,意思是为死者指引升天之路。明路道士的“啰啰啰啰”之声一结束,“八大金钢”随之齐声以“喔-----伙伙”之声相呼应,此谓之死者已经知道了自己的上天之路并已经跟上来了。送葬队伍缓缓地向着墓地行进,哀哭之声,鞭炮锣鼓之声相伴始终。
  
  
  在墓地里挖墓坑称之谓“打井”。打井之人是预先安排好了的,井也要预先打好。打井时,打井之人一定要带上酒菜,在打井的现场享用,以此体现和追忆死者生前的的豪爽与大度。享用不完的,就虔诚地洒在墓坑周围,让死者分享。
  
  
  送葬的队伍到了墓地,父亲母亲和孝男孝女们又齐齐跪于祖母的棺木之前。在井里放了一大挂鞭炮驱邪,并烧香烧纸钱后,八大金钢慢慢地把棺木放到井里。这时,父亲就要踏上棺木,与祖母作最后的诀别。当我父亲踏上棺木的时候,手拿铁锹的人就急忙铲起一些土,朝我父亲的身上和头顶上散去,以此证明父亲对祖母的孝顺和虔诚,表达一种恨不得以死相随的孝道之心。
  
  
  坟堆垒好后,父亲领着送葬的亲友们围着祖母的坟堆一个接着一个地连转三圈,最后在鞭炮声和被阵风刮起在空中旋转象蝴蝶一样飞舞的纸钱灰中离去。以后的“五七”和“百日期”纪念日,参与祭扫的人们也要重复围绕着坟堆连转三圈的标准动作,把虔诚和孝弟演绎得淋漓尽致。
  
  
  送葬回来,还要招待送葬队伍坐席。大家推杯换盏,一醉方休,以此来祝贺祖母升天。最后要用钱开销打发这些抬亡席和打锣鼓家什的人。光开销打发的钱也不是一个小数字了。
  
  这次办丧事,开始杀了三头大肥猪也不够。丧事结束后又杀了一头肥猪办酒席,请漏落掉了的客人补席。由于当时讲排场讲面子没有量入为出,所以在办丧事这件事上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欠下了别人一大笔债,欠债数额近六百吊钱,相当于大洋三百元。每年三分利息。这就是当时的高利贷。对于当时只是脱贫了的我家的经济状况来说,是承受不起的。
  
  
  这些利滚利的债象解不开的乱麻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全家,在父亲逝世时还没还完。父债子还。这些债后来是由刚满20岁就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的我来还完的。我从父亲那里没有继承什么遗产,继承的又是贫困、遗憾和苦涩,当然还有他真诚为人的品格。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次 

相关新闻       永隆  丁家营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2)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 2 楼
* 匿名 发表于 2010-9-28 15:46:58
回复 丁明鹏 的评论
我也是丁云人啊。明字辈的。以前不知道我们那里的历史,现在才知道,感慨万分啊!!!
我是中心的,也是才知道这些的,历史很沧桑.
回复 支持 (64) 反对 (64)
第 1 楼
* 丁明鹏 发表于 2010-2-27 23:48:32
我也是丁云人啊。明字辈的。以前不知道我们那里的历史,现在才知道,感慨万分啊!!!
回复 支持 (64) 反对 (64)
热门评论
* 匿名 发表于 2010-9-28 15:46:58
我是中心的,也是才知道这些的,历史很沧桑.
回复 支持 (64) 反对 (64)
* 丁明鹏 发表于 2010-2-27 23:48:32
我也是丁云人啊。明字辈的。以前不知道我们那里的历史,现在才知道,感慨万分啊!!!
回复 支持 (64) 反对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