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耀亢的泰州缘
2010/2/27 12:57:46
清初泰州偏安扬州一隅,与扬州受战争涂炭不同,是一片难得的安静之所,因而大批明朝遗民为躲避战乱,纷纷流寓泰州。山东人丁耀亢亦于清顺治四年 (1647)4月至8月间驻留泰州住于光孝寺,其在泰州游历期间交游广泛,著述颇丰,是蔚为壮观的泰州遗民文人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亦为清初泰州文坛增色不少。
寓泰缘起
丁耀亢 (1599-1669),山东诸城人,字西生,号野鹤,又号 道人、木鸡道人,明末清初重要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及戏剧理论家。丁氏著作丰饶,有: 《逍遥游》二卷、 《陆舫诗草》五卷附陆舫诗补遗、《椒丘诗》二卷、 《江干草》一卷、 《归山草》一卷、 《听山亭草》一卷、 《丁野鹤诗钞》十卷、 《出劫记略》一卷、 《续 》十二卷、 《天史》十卷等。 《乾隆诸城县志》中说丁耀亢: “少孤,负奇才,倜傥不羁”、“为诗踔厉风发,少作既饶丰韵,晚年语更壮浪,开一邑风雅之始。”
丁耀亢处明清交季乱世,一生坎坷,按时间分段可为这么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619-1638),这一阶段为致仕或山居阶段,这一阶段比较平静;第二阶段是 (1639-1647),这一阶段是丁耀亢生活频遭变乱的阶段,也是丁氏思想转折变化较大的阶段;第三阶段 (1648-1661),即丁耀亢入仕清廷,任镶白旗教习、容城教谕等职的为宦生涯;第四阶段 (1662-1669),此阶段是丁氏归山,却又因著作 《续 》而被捕入狱,虽老却生活波澜迭起的阶段。
丁耀亢来泰州是其一生中第二阶段的最后一年,丁氏之所以在泰州作短暂停留,目的是 “卜居”,其在 《吴陵游·丁亥夏日野鹤自记》中说: “丁亥仲夏,丁子家居郁郁不得志,泛舟淮海,孑焉无侣。闻故人刘君吏隐海陵,乘兴访戴……余久困索居,见猎心动,发其故习……”丁耀亢为何会有 “卜居泰州”的想法,主要原因是形势所迫,清军入关,诸城劫乱,故宇未安。他在 《自述年谱以代挽歌》中这样形容: “(明朝)国事已倾,避兵入海,城郭非故,家无遗粟,人如脱兔。甲申国变,再奔海东,移家将母,飘如泛空。”国破家不保,家亦难安,这是他要移家的一个原因。但到了1647年左右,清朝已基本定鼎,明亡已无可挽回,入世维艰,是否入仕清廷摇摆不定。最终,庄子的逍遥隐逸思想占了上风,选择一个隐居地便成了丁耀亢的选择。
其实丁耀亢也曾设想卜居南京,后因种种原因将选择隐居地的目光投向了泰州,这里与泰州当时的环境有关联。所谓环境有两个方面:一是泰州当时偏安一隅,邻近扬州却因其地理位置的独特,并未受到战争的影响,相对来说政治环境比较安宁,因而引得大批明遗民迁入避乱;二是人文环境比较优越,丁耀亢的不少旧友故交在泰州,丁耀亢在 《自述年谱以代挽歌》中说: “丁亥南游,至于吴陵,淮扬风雅,声气日增。刘张邓陆,龚君孝升,文酒嘉会,歌筑夜哄。”这么一帮志同道合的友人都在此,日夕唱和,焉有不来之理。
寓泰经过
丁耀亢在泰州的时间不长,于1647年4月至8月间流寓泰州,仅有不到半年的时间,其来泰路线大致是:由海路至庙湾 (今阜宁),转马逻过故黄河至淮安,经淮安过扬州,再由扬州到泰州。其回程路线系直接由泰州入海路回山东。
丁耀亢寓泰活动范围基本是以泰城为中心展开的,其诗作中有记载的活动地点主要是:泰州署、龚鼎孳寓园、南城沈复曾书斋、张词臣寓桔庵等。在泰期间也曾有一次去扬州, 《吴陵游·刘峄巄明府邀请同崔子荆画师泛舟至维扬》诗中有记载。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琅琊丁氏网_诸城丁氏_天台丁氏_丁氏族谱_丁氏_丁氏家谱_丁家大村-www.lyding.cn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