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与营丘
2010/2/27 14:22:00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是炎帝的后裔。《吕氏春秋》说他是东夷之士,《史记》说他是东海上人。而古代东夷和东海都在山东境内,所以姜太公是山东人无疑。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太公的先祖尝为四岳,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所以姜太公又以先祖封地吕为氏,叫吕尚。
  
  西周初年,姜太公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首封于齐,建都营丘,即今昌乐县营丘镇古城村(原为故城)。“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尊贤尚功”,使“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后又平定东夷五侯九伯,疆域扩大,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关,北到无棣,成为真正的东方大国,奠定了齐国800年基业。
  
  据《史记》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汉书》则说:“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据昌乐历代县志载,武王封太公吕望于齐,都营丘,故城在昌乐县城东南50里。春秋时,营丘改称缘陵。至西汉,刘邦封从兄刘泽为营陵侯,缘陵改称为营陵。所以《汉志》说:“营陵县或曰营丘。”曾做过营陵县令的汉代学者应劭进一步指出:“尚父所封,陵亦丘也。”即缘陵、营陵皆是古营丘,是姜太公所建之齐都。据《史记》载,太公都营丘历六世,至胡公迁都薄姑,献公又适临淄。《太平环宇记》更明确地说:“昌乐县,本夏邑,商以前故国,太公所封之处。隋开皇六年于营丘故城置营丘县。”《纲鉴易知录》、《山东通志》、明嘉靖《青州府志》、及范文斓《中国通史》等,都确指营丘在今山东昌乐县,即现在昌乐县营丘镇的古城村。
  
  营丘故城,原分外城、内城、皇城三廓,原外城建有东、西、南、北四城关,清嘉庆《昌乐县志》载:“营丘故城,类今燕都制度,原有外城广袤二十余里。”可惜历经三千多年的风雨,原外城已湮没无迹。
  
  内城原为正方形,城垣高6米,周长6公里,现仍有数千米长的古垣遗存。皇城,即今古城村,长宽里许,村前立有“古城”村碑,碑文记录着古城的源起、历史和姜太公的事迹。村西北角一段皇城残垣赫然矗立,仿佛仍在向人们展示着营丘故城——这座东方大都邑当年的雄威、繁华与辉煌。
  
  昌乐县营丘镇古城村,位于昌乐县城东南25公里,前有白浪河自西东流,绕而北入潍坊市境,地理坐标为东径119。2′,北纬36。35′,周边有营丘、古城店、城前、城角头、营丘河南等村环围,北临潍坊市潍城区,东与潍坊市坊子区以白浪河大桥相连。村东南有丘,长宽里许,海拔63.1米,西有方山之镇,北有首阳山山脉相依,
  “伯夷、叔齐与首阳山的传说”
  在当地也流传着许多传说。东南一片阔野,气势恢宏,大有一方侯国都城气象。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在此留下了歌颂姜太公和营丘故城的不朽诗篇。
  
  古城村西北角建有姜太公祠,农历3月18日是姜太公生日,每年都在这里举行盛大的香火会,文人雅士前来寻古仰圣,平民百姓则前来祭拜崇祀,正如太公祠殿外殿内的联匾所述,“天子尊之曰父,圣人奉以为师”,“文韬武略德厚流芳,护国祐民万民敬仰”,其德其神“风行东海”。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琅琊丁氏网_诸城丁氏_天台丁氏_丁氏族谱_丁氏_丁氏家谱_丁家大村-www.lyding.cn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