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的族谱--日照丁氏探源与寻踪
2010/2/25 21:30:16
一、丁氏族人初迁日照及其发展
相传周代姜太公的长子,封为丁公,遂以封号为姓氏,从此开始有丁姓。“丁世系自公之后,在齐为公族,繁衍与姜氏等;其后分析离迁南北,祖远不可稽”。然而丁氏家族有史可据的,则是世居湖北武昌的远祖丁兴。他在元末天下纷乱时,以铁枪奔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呼为“黑丁”。(注:本文作者此处理解有误。)其后,他以军功除淮安海州卫百户,子孙世袭而定居其地。
明初,沿海边境不时为倭寇所扰,日照丁氏始祖顺以避乱从海州迁来日照,定居于城南刘家寨迤东二里许,傅疃河北,丁家楼的东北隅,后人呼其处为丁家庄。其时,族人由海州迁来山东者,尚有去诸城、寿光、潍县、莱阳、黄县、东平和沾化等县定居者。其它尚有迁往河南永城、鹿邑和南京江浦者。据最近了解,在东明县宋庄村的碑记记载,此处丁氏系明永乐年间由青州府日照县迁来。可能是顺之弟丁昂的后裔。当时,明朝廷令郡县募壮士守沿海哨墩,丁顺以勇敢中选,遂以军籍隶青州伍。之后,子孙均事农业,勤劳耕作,家道小康。其后传四世无文,名讳均失记无考。另据台湾政治大学丁原澧先生和其子丁肇宾根据《海州大谱略》研究考证,始祖丁顺至一世良儒之间,其名讳失考者仅为两世,而非四世,顺有一子名“照”,照有一子名“钊”,“钊”之子名“良儒”,此说仍需待考。清康熙十一年(1672)初修家谱时,即以有姓名的六世丁良儒为一世,然其兄弟、子侄若干亦不可考;二世丁尧受“大马徭”之困,家境不支,几乎倾家荡产,不得已携家迁往涛雒场。丁尧有子四人,长(老长支),二珮(老二支),三少亡,四珩(老四支)。
丁珩(1565-1638),字荆璞,老四支,三世(始祖丁顺后第八世),涛雒人。丁珩有二子,长房允元,二房允登。
丁氏自明初迁日照至老四支三世。历经近二百年才从事笔耕,始有文墨,因丁珩“痛念先荫凋零,一意向儒业,倾赀延名宿,督之就塾执经”。倡导族人读书者日多。其后,补弟子员者有之,中秀才者有之,此为丁氏有功名之始,故而家声稍振,门户稍昌了。
丁珩谢世后,葬于德靖山南坡之丁家林。日照县志传载:丁珩不以子贵受封而自倨,自谦一如寒素时;“……不面誉人长,不背毁人之短,古君子也……”
丁允元(1602-1671),字长仁,号右海,老四支长房,四世,涛雒人。丁允元有子十二人。乃明天启甲子科举人,崇祯辛未科进士。历任中书科中书舍人、京闱同考官、户部给事中、江南苏州知府、庐州兵备道副使等职。
他在留京任户部给事中时,“彼此照有大徭役,岁破中人之产数十家;富者贫,贫者窜,邑几不支矣”。他痛恨山东日照这种“签一而扳十”的沉重劳役骚扰百姓,上《特申瘠邑之苦疏》给朝廷,请行“条鞭法”,禁签报民差,以减轻民众的负担,使百姓得以活命。他又弹劾都御史袁鲸逆党遗孽,后竟以“不畏强御,上劾权相”而被外调苏州府知府。他为官清廉,在任苏州知府时,苏民称他为“赔钱太守”。他任庐州兵备道副使时,奉旨丈量土地,力排虚报陋例,据实向上呈报,不虚报邀功请赏。他又大胆地纠正二千余人的所谓邪教冤案,使他们保全了性命,但却受到抚军的诬谄,被就地免职。后来 大白,朝廷补他为陕西榆林道台。此时他已看破宦海浮沉,以母亲年迈为由,未就任而回故里。《日照县志》、《苏州府志》及《山东通志》等皆有其传。丁允元在苏州府任上所书碑文,仍存苏州虎丘灵岩寺中。
从老四支长房四世的丁允元开始,就进入了日照丁氏家族的显扬发展时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琅琊丁氏网_诸城丁氏_天台丁氏_丁氏族谱_丁氏_丁氏家谱_丁家大村-www.lyding.cn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