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龙口清朝儒商“丁百万”
2011/7/14 10:07:40
胶东俗话“黄县(龙口旧称)的嘴,蓬莱的腿,掖县(莱州旧称)的鬼”说的是三县人各自的特点。从明代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龙口人便带着自己的“生意经”走遍了大江南北,而龙口做生意做得最成功的当属清朝的山东首富“丁百万”。“黄县房,栖霞粮,蓬莱净出好姑娘”,其中的“房”,指的就是丁氏庄园。
清朝山东的商业巨贾
龙口志书记载:“山东言富者,德望推丁氏焉。”而俗称的“丁百万”,并非只指一个人,而是整个丁氏家族的称谓。“丁百万”的称号在清朝乾隆年间流传开来,丁氏家族十一世祖丁元沂是第一个被称为“丁百万”的人。而“丁百万”称谓到底从何而来,当地流传着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丁百万”即指“百万富翁”;二说“丁百万”是当铺世家,在全国有一百多座当铺,一万多个伙计;三说丁家在当时山东省108县每县一个当铺,每座当铺一万元流动资金,故称“丁百万”。究竟哪种说法更符合历史,早已无法考证,但三种说法至少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丁家的豪富家业,据考证,丁家当年家有财产折合白银五千四百余万两,相当于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称其“富可敌国”丝毫不为过。1894年为支持黄县办团练,丁家一次就斥资白银七万六千两;而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外逃,后来返京,丁家曾亲自为她出钱……
提起“丁百万”,就要说起丁家的亲家、牟氏庄园的主人牟二黑子。两家斗富的故事有很多,流传也很广。许多故事细细考究起来,无非反映了两家经济文化的差异,从根本上说,也就是经济类型的差异。牟氏庄园自我封闭,自给自足,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而丁家则兼收并蓄,开放通达。当牟氏家族将自己的土地在栖霞本地扩张的时候,丁家已经将商业触角伸到了全国各地,北至东北,南至江浙,遍及全国十一个省市,开办的当铺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基本一致,经济类型属于典型的资产阶级的萌芽状态。丁家和牟家,一个善于经营资本,一个善于经营土地,二族相立,掌握着整个胶东地区的经济命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当铺世家的理财秘诀
黄县的丁氏,明初由山东诸城县藏马天台(现考证为胶南市大村镇)迁至黄县。论起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家族与黄县的丁氏家族本是一家。民国《黄县志》记载:“……民城关者较多;日照、潍县、诸城之丁氏与黄皆属一族,至今行辈秩然。”
关于丁氏先祖的发迹民间传述版本各不相同,却都与珠宝有关,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有江南盗贼偷了皇家珠宝,入黄县大牢待斩。丁家行善,为无人照顾的死囚一日三餐送饭。日久盗贼告知在城南五里桥下有一包裹,可做其饭资,同时,请求丁家为其收尸。丁家取回包裹一看竟是珍贵珠宝。丁家果然履约为其赴济南收尸并殓葬。后丁家靠这批珠宝开了当铺、钱庄,继而发迹。
民间传说中,丁氏家族的发迹史,多少带了些传奇色彩,倒也符合老百姓那种“无外财不发家”的心理。但纵观整个丁氏家族的历史,一个当铺世家历久不衰,总有其坚定不移的商业信条。
丁家做生意,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讲“诚信”,并如薪火般世代相传,丁家人进北京无需住店,一路上住自家买卖店铺就到了京城。丁家当铺里还挂有“龙票”,相当于现在的“国营执照”,无人敢欺诈、抢夺,在典当行业里几成垄断。丁家当铺的繁荣兴盛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是官、商、儒三位一体:读书是做官的根本或基础,做官是经商和读书的保障,经商则是致富的源泉。整个丁氏家族共有27人考中举人、进士,五品官衔以上者达149人。丁氏家族正是严格秉承了&l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琅琊丁氏网_诸城丁氏_天台丁氏_丁氏族谱_丁氏_丁氏家谱_丁家大村-www.lyding.cn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